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22的博文

西洋記的華夷與三教

图片
三寶太監西洋記的華夷之辨與三教人物 ( 象山慶 1993.10)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羅楙登撰 (以下簡稱《西洋記》) ,大約刊行於萬曆中期,是一本內容駁雜而文字俚俗的小說,具有「歷史演義」與「神怪想像」的兩種性質,於史實與虛構之間,頗有象徵意味。歷來學者對它的評價並不高,但這往往是文學觀點的偏差,未必即是定論。本文擬就此書情節中涉及傳統中國的「天朝意識」與「華夷之辨」的觀念,提出討論,並印證於明代中葉前後有關海權與倭寇的特殊時代問題。   一、華夷之辨 從古以來,中國的政治思想家對於華夷之辨(夷夏之防)的問題就很敏感,這其中包含了種族的異類與文化的異質兩種判斷,進而有優劣的評價,總稱為「民族思想」。原始儒家的經訓已有「荊舒是懲、戎狄是膺」(《詩經》)、「 夷 狄之有 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孟子.滕文公》云:「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無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 」把華夷之辨的理論明確化 [1] 。此後,自視優越的華族即不願與夷狄混同,乃有相應的排外自保的舉措。如戰國諸侯多依山築城以防禦北方異族;而秦皇漢武之北擊匈奴、隋煬帝之出征突厥;漢唐諸帝之對外和親、輸幣、賜號,反追認諸夷源出夏祖……等;或以軍事行動驅彼出境,或以政治策略誘其附庸;而諸夷亦每自進於華夏,以此為榮,如北魏之遷都漢化、隋唐之改姓歸宗。華夷之辨於是成為價值判斷。 若依何休 〈 春秋公羊傳解 詁 〉 謂:據亂世「 內其國而外諸夏 」、升平世「 內諸夏而外夷狄 」、太平世「 夷狄進之於爵,天下大小遠近若一 」;前者不足為訓 [2] ,而後二者影響深遠;升平世是「辨華夷」,正本清源;太平世則是「均覆載」,平等同仁;而最終理想在於用夏變夷,普天同化 [3] ;此即所謂天朝意識的階段性內涵。 在中國歷史上,「太平世」始終不曾實現;而「均覆載」則成為英君霸主反覆宣說於詔敕裡的政治口號,如唐太宗云:「 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 」又云:「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 [4] 且至於現實上較多被承認的「升平世」,及文化衝擊或外族入侵的時代,經常在學術界重提強調的,則是民族本位的「華夷之辨」,如顧歡 〈 夷夏論 〉 ,從語言、風俗、服飾各方面肯定華族居大地之中,有聖人治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