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22的博文

「諸佛」名?諸佛「所說」名?

图片
  聞「諸佛」名?聞是諸佛「所說」名? ( 淨慶2022.7) 《淨土三經要義》云: 隋朝智者大師《阿彌陀經義記》所用的版本,也是「 聞是諸佛所說名 」 ,並非「 聞諸佛名 」。可知最早的《阿彌陀經》在這裡的經文是「聞是諸佛所說名」,並非「聞諸佛名」;到了宋明之後,或許筆誤,而成為「聞諸佛名」。 有人提問云: 1) 今本《阿彌陀經義記》只云: 「 若男女 聞是經名 ,皆為諸佛共所護念,皆得不退無上菩提心。 」 2) 如何證明《 阿彌陀經》的流布本經文 「 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 」或乃筆誤? 3) 《善導大師全集》及《淨土宗聖教集》< 法事讚>也是:「 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 」。        關於這問題,淨源法師< 《阿彌陀經》流通本異同思考> - 云: 在《阿彌陀經》漢地流通本中,經 文是: 「     聞是經受持者 , 及聞諸佛名者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經查對,此處文字漢地流通各本皆同,說明唐以後在漢地信眾中流通的《阿彌陀經》文本都是如此表述。   但在敦煌所藏「唐寫本」及「日本流通本」中皆作:   「 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 兩者語義上似有差別,若依「唐寫本」,眾生之不退轉,乃因得聞阿彌陀佛名號及經名,功德在諸佛共讚的「第十七願成就」的彌陀名號, 及「以名號為體」的經名。如此領解,則與《無量壽經》的義理一貫,且契合本經之稱歎(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 漢地「流通本」將功德歸於 受持」《阿彌陀經》 及 聞諸佛名號 ,字面上將阿彌陀佛與「諸佛」等同,抹去了阿彌陀佛「不共」的( 本願與名號)功德,而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與念「諸佛名」沒區別了。……隋唐以後的淨土教,重 稱名 而 輕 本願 而;前者重「凡夫之( 自力持名) 功夫」,後者歸「彌陀名體之(他力攝取)功德」。 《阿彌陀經》 中雖未提諸佛說阿彌陀佛名號之事,而「諸佛證誠」,乃第十七願成就,是讚歎阿彌陀佛名號。   也就是說:諸佛所 稱讚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之名號,護念的是「至心稱念彌陀佛名」之行者;這兩者是《阿彌陀經》的宗旨。經中云:凡是 聽 佛說此經 而信受奉行,或聞 諸佛證誠 而信願持名的善男子、善女人,現生皆得一切諸佛的慈悲所護念,而不退轉,決定往生成佛。 因此,於「諸佛」之名,雖無所聞,卻

昨日「大暑」,您怎麼過

图片
  昨日「大暑」,您怎麼過 ( 象山慶2022.7.24) 國曆七月23 或24、太陽過黃經120度,氣候熱到極點,是三伏天的「中伏」,一年中最熱。 人體排汗多、消耗大,動肝火 ,心煩亂、睏乏力、食不振。2022年「大暑」半個 月,生肖「鼠、牛、羊」者,易過勞而神經緊張,失眠多夢;須注意「飲食清潔、機體 清熱 」,多吃西瓜、梨子、鳳梨、山藥、蓮藕等蔬果,又「綠豆」清暑、「薏仁」祛濕。……      我的生肖就是「羊」。年輕時怕熱,易中暑、大流汗,濕疹、頑癬、香港腳、乾眼症……。而今年老,火氣降了些,對「暑熱」較能安忍;從來不開 「 冷氣機」,再怎麼熱,也只是吹電扇、噴水霧,抹薄荷;也不吃冰、不飲冷,只喝常溫的舒跑、沙士、梅子綠、檸檬紅。夏季三個月,幾乎是晝伏夜出,隱居藏身。但每週爬(象)山兩次(15:30~16:00),雖然「身在山中行,忘了身上熱」,有樹蔭、有微風,卻也連續出汗兩小時,從頭髮濕到腳趾;享受的是運動後筋疲力盡中,一種~~神清氣爽。洗完澡,就放鬆身心、減少動作,讓體溫自然下降,22:00左右上床,室內擺一盆清水,吹著電扇入眠………。我的夏日就如是這般在念佛中過了,一年又一年,沒甚麼驚世駭俗的行為或精彩出色的故事可上網分享,有的只是簡樸安分、平淡無奇。 在此問候各位,請安心養身,「大暑」之後幾天,7/29就進入農曆七月,8/7 立秋.......卻道天涼好個秋 !! https://www.facebook.com/100056480120965/videos/a.487598899799443/736350700803599    獨角仙的決鬥

「專稱佛名」與「參究公案」

图片
  淨土門 「 專稱佛名 」 與禪宗 「 參究公案 」  ( 象山慶2022.7)         天下大勢,或分或合,各有因緣,順之則安,逆之則難 ~ 隋唐「禪、淨」各立其宗,各修其法,各接其眾,……後代卻有禪淨雙修(合流)、攝禪歸淨的趨勢,在禪門或有必要(振衰起敝、借淨參禪),在淨宗則無須(加油添醋、攀龍附鳳),禪門的「參究」念佛,或類似淨宗的「實相」念佛,屬於「理一心」的功夫,但淨土從(善導大師)立宗以來,即以「信願持名」為正宗,「往生極樂」為目標,此乃其不共他宗之特色;禪門之參「念佛者是誰」,既(於彌陀、淨土)無信願,亦(求開悟、證真)不往生,既無關乎「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淨土宗旨,又可能淆亂淨業行者「 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之知與行,因此,不可取、亦不必須;然而,時至今日,教界仍有倡導禪淨圓融及參究念佛,而其徒眾之無知者,甚至以此自高而看輕「 口業稱名 、 著相求生 」 [1] 者,此既非古德祖師之本意,亦非淨土念佛之真諦,故於此略作分辨,與蓮友分享。      隋唐「東山」禪及北宗 神秀 、淨眾 無相 之時, 「習禪」與「念佛」已結合。後因南宗禪興盛,與淨土分隔;其後, 永明延壽 、 四明知 禮 的 「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在思想上疏通 ; 臨濟宗「看話禪」在實踐上融合,參禪與念佛都須有個「敲門磚」(話頭 、 佛號),乃得一心 。而 而湊合 「 禪 、 淨 」 ,提出「參究念佛」及「念佛者是誰」的可能是 白蓮宗,調融 「 禪、淨、教 」 三家,以一句「阿彌陀佛」普應群機,倡說「 本性彌陀與正法眼藏,名雖有異,同一真如本性。 」其領導人物 東巖 、 祖誾 與 優曇 ,都是禪、淨中人 [2] 。          元 明以後,佛教界之禪淨合流或攝禪歸淨者,頗盛行參究「念佛者是誰」公案, 元. 智徹 斷雲 《 禪宗決疑集 》云: 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疑究是同。 《蓮宗寶鑑》卷二<參禪念佛三昧究竟法門>: 欲參禪見性但依此法,要於靜室,正身端坐。掃除緣累,截斷情塵。瞠開眼睛,外不著境,內不住定,回光一照,內外俱寂。然後密密,舉念「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回光自看,云「見性則成佛」畢竟那箇?是我「本性阿彌陀」;卻又照覷看「只今舉底這一念」從何處起?覷破這一念,又覷破這覷底是誰。   至於明末四大師的觀點如何 [3] ?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