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22的博文

接墨、接筆~接生淨土

图片
  接墨 、 接筆~ 接 ( 引往)生淨土 (象山 慶2022.9.24)        從接墨到接筆,不謀而合的心情     友人傳一張相片給我,是將用過的「短墨」配對黏接,以便於繼續使用。題曰「 接墨,節儉;墨太貴,日本墨尤其。 」我回云:「 好玩,節儉又善用,這是老一輩的情操,每枝鉛筆總要一削、再銷,用到握不住、不能寫了,才丟。 」並回傳一張圖:套著「玉兔原子筆管」的鉛筆,題曰「 接筆 」。      網路上真的有「接墨膠( 日本墨運堂 ) 」 與 「 接筆器 ( 鉛筆) 」, 但是,重點不在接的「工具」,而是接的「心情」;而「接」也有兩種狀況:   1. 畫蛇添足 ( 狗尾續貂) :多此一舉,不協調,尷尬難堪 2. 畫龍點睛 ( 鳳頭豹尾 ) :神來之筆,有特效,靈活生動 [1] 從接墨與接筆所呈現的是,天下或有許多與我們同樣「節儉」成性的人,成了性之後,擴而充之,在生活各方面也節約、儉用,所謂:「 一粒米,來之不易;一張紙,用之有度;一度電,省之又省 ;勤儉節約,持之以恆 。」如古人所云:      「 奢者富不足,儉者 貧有餘 ;奢者心常貧,儉者 心常富 。」 ( 《慎子. 外篇》)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 ( 明. 朱柏廬《治家格言》) 「惟儉可以 惜福 ,惟儉可以養廉。」 ( 清 錢泳《履園叢話》)         「木屑竹頭,皆為有用之物;牛溲馬渤,可備藥物之資。」 ( 清 程允升《幼學瓊林 人事》) 類似的情況,如寫文章,也可以精簡、洗鍊,減少其冗言贅語及連接詞、語氣詞,既可節省閱讀者的眼力與時間,出版(或列印)也可減少油墨與紙張。     勤勞造福,節儉惜福 ,是中國人的家訓      而「儉」與「勤」是最佳搭配,可互補相乘,可說是中國人的家訓:      節儉( 惜福)-消極-不浪費-節流-止惡-持戒-狷,保守-守成,易懈怠,不求進—感恩,知足—隨緣了舊業 (凡夫畏果)      勤勞( 造福)-積極-求進步-開源-行善-精進-狂,進取-開新,易貪愛,不知止—慈愛,分享—切勿造新殃 (菩薩畏因)

念佛,眾生得救的希望

图片
  念佛,是眾生得救的希望 ( 象山慶2022.9.10)      百丈 大智禪師 < 叢林要則 二十條> :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 …… 。 百丈大師為中國禪門立清規,奠定了叢林參學之禪風,這20條要則的開宗明義,就點出了修行的關要:「 無事為興、念佛為當 」,這真是獨具隻眼,老婆心切。從 善導大師 (613-681) 確立淨土宗,經 懷感 (639~699 )-- 承遠 (712 ~802) -- 法照 — 少康 (?~805 ) 幾位法師的弘傳,到了百丈 (720 —814) ,禪淨二宗已各成教行,不相上下;百丈禪師卻有這樣的心量與慧眼,說出這樣深切如實的話,預示了末法學人的歸趨與依靠。 有人說: 參禪而明心的祖師,竟然說「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1] ,在唐朝,禪宗與淨土互相不入,念佛人不參禪,參禪者不念佛,……. 禪師在禪淨相爭之秋,能有此獨到的見解,令人感敬。   有人說: 修學淨土法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的當下,就得到阿彌陀佛光明願力的加持護佑 [2] ,讓我們遠離種種的魔障。……< 百丈禪師叢林二十條規約>談到:「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堪稱經驗之談。 有人說: 百丈禪師 (720 -814 ) 沒有門戶之見, 他認為修禪得頓悟,要利根之人。 [3] 末法修行者,最方便直截的是念佛。百丈禪師的唐代,禪宗興盛,少有人修念佛。 百丈大師所謂的「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可從幾個方面來說, 「 修行 」與「 念佛 」有時相同,如 圓瑛法師 云: 「 修行與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業分別。…… 念佛法門能令眾生三業清淨,即是修行之法。 」 或云, 念佛是「 修行之特別捷徑 」 ,如《大集經》云:「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有時相對,若依道綽大師的判教,就是「聖道」與「淨土」二門 [4] ,或印光大師所云「通途」與「特別」二法 [5] 的差異,慧淨法師云: 聖道門是「自力修行」之教,就是期望能以自己的力量,生生世世於六道中不失人身,修行六度萬行以證果,但這只有聖者的根器才能,故謂之「難」。而淨土門則是「他力信心」之教,今生此時於娑婆世界一向念佛,往生極樂淨土以證果,這是凡夫所堪,故謂之「易」。 「聖道門」要在此土修無量正法,斷一切煩惱,得證聖果。淨土門是靠佛的願力往生淨土,依

「重陽」念佛,善待老人

图片
  「重陽」念佛:避邪、求壽、敬老 (象山 慶 2022.9.10)     重陽節是 漢文化 傳統節日 [1] 。依《易經》六陰九陽之說, 又稱「登高節」 。 戰國已形成,魏晉多吟詠 , 唐代定為民間節日。   一、重陽節之由來與習俗 ( 一). 緣起: 《呂氏春秋. 季秋紀》: 「 (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 」《西京雜記》:「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 云 令人長壽。 」曹丕< 九日與鐘繇書>:「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 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 ,俗嘉其名,以為 宜於長久 ,故以享宴高會。 」 [2] 《荊楚歲時記》:「 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 」隋. 杜公瞻注:「 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 」「大火星」於九月隱退 ,古人失去了季節(農耕與生活)的座標,且長冬漸至;因此,須舉行相應的「送火」祭儀,如江南的重陽「祭灶」,是家居的火神。漢.劉歆《西京雜記》:「 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重陽,是以「大火」的出沒為據。後世雖改用一般的曆法,人們對九月陽消陰長、夏去冬來的( 物侯)變化,仍有感受,故而在秋寒新至之際,有收藏退居的「辭青」儀式。 宋. 蘇東坡〈丙子重九〉詩曰:「 登高作重九,蠻菊秋未開。 」《齊人月令》:「 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還 。 」唐. 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李頎〈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杜荀鶴〈重陽日有作〉,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軍〉等。 ( 二). 傳說與 習俗 傳說有二: 1. 辟邪 , 桓景 ( 或 重陽公主 ) 劍刺瘟魔 -- 《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 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 」又見於《初學記》《太平御覽》。 重陽節發源於上蔡之汝南郡,蘆崗乃縣內高山,是漢. 桓景登臨避災之處。 2. 求壽 : 戚夫人侍女賈佩蘭-- 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西京雜記》。   與傳說相應的習俗如下: 1. 登高:   杜甫< 登高> : 「 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