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23的博文
图片
  淨蓮 念佛會 是「寂光寺」分院 -- 北市信義區吳興街600 巷100弄107號。視野廣闊,可以看到台北101大樓,糶米古道之「德興煤礦」旁 吉凶操在自己,好日子做壞事,吉日也變凶;凶日做好事,凶日也變吉。我從來不看日子,不算字劃,只在乎自己在做什麼!遇挫折則努力改進,遇順境則警惕自己,努力改變自己的壞習氣,把握分分秒秒讓自己做個合格的平凡人 ⋯⋯       寂光寺 ( 嘉義縣中埔鄉隆興村中正路480 號 ) 以「阿彌陀佛常寂光淨土」之「寂光」命名 ,住持 慧深法師 生於民國二十六年,省立嘉義商職畢業後任職於廣播電台。於民國四十五年開始學佛,先後於煮雲老法師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心生歡喜渴仰,立志學菩薩做菩薩,哪怕自己只有一點力量,也要幫忙悲心大願不捨眾生的地藏菩薩。民國五十五年依止臨煮雲老法師披剃後,數十年如一日,沒有一刻忘記初衷本願,「只要看到大家愁眉苦臉進來,笑容滿面出去,就很歡喜。」「我們『賺』的就是多一個幸福美滿的 在慧深法師的領導下,寂光寺信眾多數均能煙酒葷腥不沾。不論是國內外信眾,往往全家大小一起返寺參拜,「 說是一個道場,又好像一個大家庭。 」 < 師父的話 > 兩個多月前在編排今年的行事曆時,台北和嘉義兩個道場的師父都煞費腦筋,因為世界性的傳染疾病新冠肺炎已經流傳了兩年,不但橫掃全世界,而且不斷的變種,確診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疫情的這兩年間,台灣有很多道場都禁止信徒進入道場修持,但寂光寺和淨蓮念佛會都會視疫情狀況安排健康情形良好的信徒並做好防疫措施參加共修。遇有身體不適或抵抗力較弱的信徒則勸大家在家中看直播參加法會,所以兩年來的法會都如期照常舉行,甚至還加了幾期的精進佛七,海內外的信徒雖然很多不能如期回寺參加,但是還能不斷地用功。今年我覺得跟往年一樣,把行事曆照樣排上,再看當時的情況決定如期舉行或暫停,也只能請經常參與寂光寺或淨蓮念佛會活動的信徒常看寂光園地或網站的消息;但願疫情早日平息,大家都能過平安的生活。這兩年,疫情期間大家為了防疫都盡量避開人群擁擠的地方,偶有閒暇都找機會到樹林間呼吸一點新鮮的空氣,或到鄉間尋幽訪勝,無意間發現台灣的許多小花竟然可以做為我們行事曆的點綴。我用手機收集下來,雖然不是非常滿意,還是選擇幾幅與大家分享。疫情和災難不斷,祝福大家平安 健康- - 慧深 于 寂光寺 養愚齋   素食  長壽/ 慧深法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图片
  憍慢弊懈怠, 難以信此法 ( 象山慶 ’23.2.20) 淨土宗人,以「信」為本;信非天生,須有所起,以對治「不信」,疑去則信生;「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 等 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 無量壽經》云: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 者 ,乃獲聞正法.曾更見世尊,則能 信 此事,謙敬聞奉行,踊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 信 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 信慧 難,若聞 精進 求,聞法能 不忘 ,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濟生死流。 《 無量壽經. 譯注 》云 ( 取意):此文是釋尊對菩薩敘說淨土法門的絕妙難思,舉「難信」勸其淨信。若人沒有宿世深厚的善根福德,今生就不得聞此經;除非前世聽過、念過阿彌陀佛,曾奉持清淨戒律 , 乃至布施、忍辱等,種諸善根的人,今生才能聞信「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宿世曾拜見諸佛世尊,蒙諸佛教化的人,今生乃能信受阿彌陀佛「本願救度」,及「念佛往生」之事,並以謙卑恭敬之心,而聽聞此法,信受奉行、踴躍歡喜。 據隋. 慧遠《 無量壽經, 義疏 》卷四之意:惡人不得聞此經,善人乃得聞;惡人不信此法,善人樂聞是教;由此對比,顯示此經之深重與微妙,而令人捨惡、慕修,並去人輕謗、生人信敬。又,宿世曾見佛 者 ,乃能信敬、樂聽、歡喜、奉行;其次,讚歎阿彌陀佛之智德 深廣、 殊勝,非二乘或菩薩所能測知、究竟,令人信向歸趣。又舉「壽命難得、佛世難值、有信慧難」三難,今已具足之,故得聞此經,勸人勤求、發心。聞阿彌陀佛法而不忘,見阿彌陀佛相而重敬,能得善利、為佛攝也。身口意行隨順釋尊所說,是名我善友;不懼一切險難,必要聞此妙法,往生極樂,而成佛度眾。 《無量壽經. 甄解》卷14 ,列舉此經不同譯文並註解云: 唐譯曰: 彼人曾見諸世尊 ,能作大光拯濁世,多聞總持如巨海,彼獲聖賢喜愛心, 懈怠邪見下劣人 ,不信如來斯正法,若曾於佛殖眾善,救世之行彼能修。 漢譯云: 曾更見世尊雄,則得信於是事,謙恭敬聞奉行,便踴躍大歡喜,惡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於此法,宿世時見佛 者 ,樂聽聞世尊教。 宋譯云: 已曾供養諸如來,是故汝 等 聞斯義,聞已受

2023新年感言

  2023 新年感言 ( 象山慶 ’23.1.22)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人間匆匆營眾務  不覺 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 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 云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 自策自勵求常住      所謂「不覺」,是不自覺或不面對,以人事匆忙為藉口,逃避「生命意義與終極歸向」的探究。這雖是人生的常態,卻流於盲從;您可曾偶爾停下腳步,靜下心思,就當前的活動,仔細審視,我在做什麼?  為什麼做? 我想得到什麼? 這真的是我要的嗎? 到最後有什麼預期的結果? 或只是人云亦云,借一些無關緊要,也無傷大雅的言行,彼此往來,互相取暖?,歲月,就這樣在迷糊與焦慮中流逝,餓了找吃,累了就睡,病了調養,醒了想玩……..,少年青年,無聊;壯年中年,徬徨;等到”皺紋”爬上臉,無奈的承認: 老了。回頭檢點這一生,有什麼可紀念,可自肯的? 也許,相簿中一張又一張的影像,彷彿很熱鬧、很豐富,其實每張臉 各有各的心事,各忙各的情慾,彼此之間雖有交集,卻如擦身而過的路人甲,「 相逢不下馬,各自奔前程 」,誰肯為誰多停留? 人生總是孤獨的,幸而,念佛人有彌陀相伴,有佛號可念,永不離棄,亦不寂寞,「一樣窗前明月夜,才有念佛便不同」;從此放慢步調,從容過活,每天相陪多念佛。今生學佛「機、教、行、益」的歸宿,就總結在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慧淨法師 < 2021  新年講話> : 古人說: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對舊年的前塵往事,難免有是非恩怨,成敗得失,過去心不可得,應讓它隨時間逝去,而坦然放下;對新年的願景期許,必定有善美利樂,為法為眾,未來事猶可為,當努力讓因果圓滿,而樂觀進取。 在這開春之際,謹以三點與蓮友們共勉: 1. 修學安忍,和合無諍; 2. 警悟無常,回歸極樂; 3. 信佛念佛,養成習慣。      新的一年,新的人生,祝願大家 佛光普照 萬事如意 念佛歡喜 身心吉祥

大年初二.藕思

  大年初二.藕思 ( 象山慶’23.1.23)     看了一部反殖民的影片,片中的英雄說 :「 我們的尊貴,不由於血統、土地與抗爭,而來自於對神 (真主)的信仰。」是的,我們生為人的珍貴與尊嚴,並不是「 天賦人權 」「 性本自由 」「 生而平等 」之類世間價值的假設,或由於民族的認同、文化的歸宗,及存在之證明……..;事實上,出生於三界的「人」道,多半是煩惱深重的業報身,由無明而起種種貪愛執著,令人三業受縛而不得自主;而娑婆五濁的共業,又強化了諸惡的習染,加重了身心的苦迫,如是 惑業苦 的輾轉增上,幾乎隨時活在 焦慮不安 的陰影下,渴求有一刻的無畏、一分的清涼,也不易得;自我就亂七八糟了,人際更不知所云;這樣的人生,似乎有些苟且、迷茫,而美其名曰隨性、當下;這一切的言詞修飾,只為了遮掩內心的空虛與無奈。      《雜阿含經》: 「無明覆,愛緣繫,得此識身。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生觸。……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復受身」 。 《法華經》卷二:「 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楊無為〈十疑論. 序〉:「 愛不重,不生娑婆; 念不一,不生極樂。 」 你我出生於娑婆,就由於「無明」的隱覆,而妄生「 愛/取」的活動,是未來苦果的因,「業力」含攝在「愛/取」支,愛/取攝在「行」支。 《廣論》云:「 昔行於識,熏業氣習,次由愛/ 取之所潤發,引生後有。 」 因此,元.中峰國師《淨土詩》:「 塵沙劫又塵沙劫,數盡塵沙劫未休,當念只因情未撇,無邊生死自羈留。 」      對念佛人而言,如此愚惡煩惱的人生( 機),若有一絲一毫的尊貴,是因為感應了多劫以來阿彌陀佛的呼喚,而現前一念信受,切願往生,從此無疑無懼的相續稱名,臨命終時,蒙佛接引而得生極樂淨土,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乃至成佛而廣度眾生。這是阿彌陀佛本願之功德,加持於念佛眾生,是無上無比的尊貴,真實而非妄想、恆定而非無常,不是娑婆人間之業報與修行之所能思或議。清.張師誠 《徑中徑又徑》:「 自障者莫若愛,自蔽者莫若疑。但使疑、愛二心,了無障礙,則淨土一門, 未始間隔。」「於世緣未 能割斷,愛情牽曳,即妄念紛飛;有所好樂,固為愛 ,忿懥憂患恐懼,亦由愛而生。心不能正,職此之由 ,縱有平時 覷 破, 而臨事難免動心, 以致淨功無成 ,良可嘆惜。 」      友人說:「我們若沒有太多慾望,就不必活

智所不及,以信代之

  「智」所不及,以「信」代之 ( 象山慶’23.1.29)    雖然,理解.觀察.實驗,是科學的核心,但偉大的進步,來自直覺的跳躍 ( 《 策略直覺:   偉大成就來自靈光一閃 》 ) ,理性乃大腦的邏輯與運算,受限於生理的緩慢,不能掌握全部的事實。真理已預存於心靈中,在人與神 ( 終極實在/ 究竟實相 )的不思議交流中,向我們揭示;看似無理由、無根據之處,可能是心靈發現 (上帝/神) 真理之處;在人們有限的理性還不能完整的認知/掌握心體的「超越性」真相與力用之前,且先 隨順 智者(佛菩薩/善知識)的開示而 信受 之,入其門內,窺其堂奧,所謂「宗廟(報身/淨土)之美,百官(功德/利益)之富」,盡收眼底、充滿心田,再逐一深細的品味之、體驗之,必可生起種種真實的智慧,而破除「無始」之無明、伏斷「相續」之煩惱、解脫「輪轉」之生死。《大智度論》卷1:「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 」 就通途佛法,信行人與法行人,雖於「信、智」各有偏重,或有所先後,但不至於 「 有信無智長愚痴,有智無信增邪見。 」 到後來,必歸於信/ 智合一、事/理不二。若就 淨土門,仰蒙彌陀本願功德之加持, 「以行攝信」,稱名之時,信在其中 ;「 以信代智 」,稱名必生,自然成佛;則「信」乃能入亦能度,於往生淨土而一體成就。難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