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23的博文

象山的"阿彌陀佛"石刻

图片
  登象山,念佛號~ 象山步道的"阿彌陀佛"刻字 (象山慶23.3.29)      大象( 六牙白象) [1] 是普賢菩薩的坐騎,《普賢行願品》 是《華嚴經》結穴歸根,以十大願王 導歸西方極樂;「 願我 臨欲 命終時 ,盡除一切 諸障礙 ,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 往生安樂 剎。我既往 生彼國已 , 現前 成就此 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而 《無量壽經》的會眾「 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 ,安住一切功德之法」, 淨土菩薩則是 「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 。因此,象山與普賢大士有緣。      象山登山口就是「中華淨土宗協會」的本山。 象山是靜態弘法的最佳地點,每一天 、例假日,登山客很多 ,在山中豎立阿彌陀佛像,或在山壁刻上六字佛名,山友看了就念佛,「 一入耳根,永成道種 」,而且「 一邊登山,一邊念佛,步步蓮花托足,時時佛光護身,身輕體健,卻病延年。 」      邊爬山, 邊念佛,心中響起:「念佛,是法界共通的語言。」念佛人的心口,就為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六字佛名是宇宙最深妙、無價的通用語。阿彌陀佛最了解我們的憂喜与需求,能透視我們的習慣、預測我們的行為,及時、平等而無條件的恩賜各種利益、消除一切罪業。徹悟大師說:「 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苦趣實堪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74190482 [1] 象乃陸獸之王, 降服一切猛獸,無上稀有、腳踏實地,表顯「普賢菩薩」的威德不可思量, 妙法甚深難量;六牙白象是「願行廣大,功德圓滿」:六牙是六波羅蜜,四足乃四如意,白色高貴而無雜。普賢菩薩傳一切妙義,其坐騎之象乃溫順的動物,主伴相得而圓滿。

《往生論註》(英譯本)序

图片
  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 《往生論註》 (英譯本) 序 ( 象山慶 22.11.15)         此書被譽為「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其 人 奇,其 書 亦奇,其 影響 更奇。先是在印度,龍樹 與 世親二尊 菩薩 ,一前一後分別造了《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 (簡稱<易行品>) 、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 簡稱《往生論》 ) ,弘揚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獨特與殊勝。身為印度佛教「中觀、唯識」大乘二系的兩位 祖師 ,不僅從不同學派論述了極樂世界 的 殊勝,且以身作 則 ,發願往生。從理趣上說,般若中觀「空一切相」、瑜伽唯識「無一切境」 [1] ,卻不約而同 的 闡述了彌陀淨土「指方立相、住心取境」的行法,其見地奇特而難信。因此,二論傳入中國之初,似未受教界重視 與 講述,直到北魏曇鸞 大師, 獨具慧眼,以四論宗之學思,融貫二 菩薩 造論之悲心 與 慧力,引述了龍樹菩薩<易行品>而為世親菩薩《往生論》作註,以此 自行化他,而流傳弘廣。印光 大師 說 :「 天親 菩薩 廣造諸論,宏闡佛乘。復宗《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論》;示五門修法,令畢竟得生。…… 曇鸞法師撰《註》詳 釋 ,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     這是讚嘆曇鸞大師的《論註》以龍樹 菩薩的 「易行道」詮 釋 世親 菩薩的 《往生論》,貫通印度二大 菩薩 之淨土思想,又奠定中國淨土教 的 正脈,其後續的傳承,乃得以大成淨土宗。  《往生論》由96句「偈頌」 、 十章「長行」而敷演其義。偈頌是天親 菩薩以「 一心歸命」表白其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的志向。長行以「五念門」細說淨土念佛的因行,而重點在敘述「觀察門」,分從「國土、佛、菩薩」觀察其示現之種種莊嚴,所謂「三嚴二十九種」。若能信知這一切淨土莊嚴,皆是阿彌陀佛為我 等 凡夫之往生而成就,以此為宗本,而稱名願生,就能於專稱彌陀佛名中,自然具足五念行而往生極樂,速得自利利他的五功德果。而這個法門(淨土門)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宗派(聖道門)的特色,就在於 「不虛作住持功德」 [2] 與 「 緣佛願力速成佛」 [3] 兩個核心主題,將 「難易二道、自他二力、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等淨土宗根本義, 完整而確切的揭示。 可以說, 中國淨宗判教 的 建

《淨土宗概論》英譯本-序

图片
  《淨土宗概論》英譯本-序 ( 象山慶21.12.21) 此書的編輯方式與預期功能,類似淨土宗的專業教科書,只編列本宗教義結構的梗概,名為「概論」,為念佛人建立綱要式認識,故章節的安排,分門別類,整然有序,且前後呼應,成一有機體相,頗便於初學之概觀、瀏覽,迅速掌握淨土宗之淵源與大意。書前〈簡介〉云: 一、本書謹依善導大師宗義為準繩,貫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諸祖教義,特別致力於淨土宗教義建立之根本。 二、本書力圖展現淨土宗教義之全貌,為淨業行人提供整體認識,不暇細釋。為便初學,附有註釋,並舉文獻出處。 此書主體之淨土宗,設定在善導大師為主的思想傳承,揭示「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特色,或即是中國佛教史所謂的「淨土三系(流)」之善導系(流),對外區別於自力修行之「聖道門」諸宗,對內 簡異 於混融雜行之「夾善迴向」二系,學者或謂之「狹義」的(稱名念佛)淨土教,本書則正名為「純正、專修」的淨土宗。此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之法脈傳承,在教判、宗本、法義、行儀各方面都完備而嚴整,在本書十章、四十二節的內容鋪陳中,明確而簡要的呈現,一目了然。 初學者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可於腦中畫出一張全景圖,從法義核心十字打開,四通八達;再讀第二遍,則於章節細目之內在邏輯及文理聯繫,有立體動態的認知,「得其環中 ,以應無窮」,為他人口說指授,不出差錯。 此書著重對淨土宗內涵外緣的全面性綱舉目張,而不作專題式定點深入,既便於初學的始業自習,亦有助於久學的溫故知新,乃易讀方便之書也。今日有緣譯成〇〇文流通,期盼有緣得此書者,能於略讀、細讀之後,對善導大師淨土思想有全貌的理解,進而實驗念佛,必得現世及來生的真實之利。南無阿彌陀佛 A General Guide to the Pure Land School This book is a “professional textbook” on the Pure Land School. As a “general guide,” it outlines the principles of Pure Land as a framework for Amitabha-reciter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hapters and sections, as well as the book’s division of content, i

五濁增時多疑謗

图片
  五濁增時多疑謗 ( 象山慶’23.3.20)       筆者在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文中,曾說: 淨土宗人,以「信」為本;「疑」乃根本煩惱,由「無明」生,與「不正見」相應,此等心所法,能障礙「念佛」法門之聞熏與行業,故須措意。 又引 隋. 慧遠《 無量壽經, 義疏 》卷四之意: 惡人 不信此法, 善人樂聞是教;由此對比,顯示此經之深重與微妙,能令人捨惡、慕修,並去人輕謗、生人信敬。 其中已涉及「疑、謗」二法,皆依「無明」而起, 《百法明門論》云 :「 無明 ( 癡)者,謂於諸事理,迷闇為性,…… 由無明起疑、邪見、貪 等 煩惱, 隨煩惱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此中,「謗」乃菩薩十重戒,攝屬於「不正 ( 惡)見」,與「疑」並為六大根本煩惱。 蕅益大師《百法明門論直解》云:    五、 疑 者 ,於諸諦理,猶豫 為性 , 能障不疑,及諸善品 為業 。 六、 不正見 者 , 亦名 惡見,於諸諦理,顛倒推求,染慧 為性 ,能障善見,招苦 為業 。復有五種:……邪見,謂「謗無因果,謗無作用,謗無實事」,及非前四 ( 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所攝諸餘邪執,皆此邪見所攝。」 《成唯識論. 集解》卷6 : 云何為疑?……謂於無我諦實之理,首鼠兩端,狐疑不信,不能決意直前,修諸善業,故善不生。此疑依六事生: 一 聞不正法, 二 見師邪行, 三 見 所信受意見差別, 四 性自愚魯, 五 甚深法性。, 六 廣 大教法。 云何惡見?……言顛倒者,謂以正為邪,以邪為正。染慧而為體性,招感積集一切苦事,而為業用。謂惡見者,以苦捨苦,此世他世,多受苦故。此一惡見行相差別,復有五種…… 三 、 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 …… 此見如增上緣,四見所不攝者,皆此見攝。 若論其義,「疑、謗」與「 信、讚」 [1] 相對,共成三句:      1. 亦疑亦謗 2. 有疑不謗 3. 不疑不謗 ( 不疑不謗乃「消極」的止惡,若能又信又讚,則是「積極」的作善) 論其體性,「疑」乃不決定( 猶豫),「謗」是不認同(反對);也就是 對「三寶、四諦、六度,因果、 作用、實事 」之類的正法,內心不能抉擇、確定,而有動搖( 疑);乃至心生瞋惱,且出以(具體) 言行的貶損、破壞 ( 謗)。疑,或只是心不確信而自我障礙,「 不能決意直前,修諸善業 」 ,但未必於法生謗;謗者,則 「 顛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