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23的博文

今天念佛了嗎-新版

图片
  今天, 念佛了嗎? ( 慶’23.4.18)   敬邀一起念佛     不論您信什麼教,或學哪一宗;平時就有念佛,或從來沒此習慣;「南無阿彌陀佛」可說是人間共通的語言與招呼,獨自稱唸或對人問候,都充滿了歡喜與吉祥;有念就有益,確乃惠而不費,何樂而不為?  敬邀您,從今天起,與我們一起唸佛,每天50、100聲以上,久而成習,身心越來越輕安、清淨。徹悟大師云:「 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苦趣實堪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 【慶案】: 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娑婆假名我,淨土法性身。人事紛紜難應對,念佛守靜少攀緣.以法為重心識淨,人情綁架是非多! ~ 這或許是念佛人的心聲吧。南無阿彌陀佛 世間皆虛假, 唯佛獨真實        念佛要恆+ 久,每天念,終生念,至誠念,數目多少,盡量即可。念佛對身心有很大的安定感。 走路,坐下,半躺,都可以唸,中氣不足,則動唇舌而不出聲。這已成了隨時在心的活動,習久成性,不須提醒。目前固定每天5,000,計數器連續念下去,取其平均數。雖然數目多少不一定,重點在於恆毅力,久之成了慣性力。有如禪門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或黃宗羲<原君>「 始而慚(作意/勉行)焉,久而安(習性/自然)焉 」 ;荀子< 勸學篇>「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捨也。 」      也可以每天在「 虛空念佛堂 」報數,並迴向: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直心念佛       參禪或念佛,最契應的心態是:直接、單純,不迂迴、不複雜;單刀直入,不拖泥帶水;直截根源,不攀葛附藤。拈詩一首以述懷,並與大眾分享: 「 念佛乘佛力,直入涅槃城;雲深亦知處,只在名號中。 」     《無量壽經》:「 若有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     《觀經》:「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 」     《維摩詰經》 觀眾生品:「 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佛國品〉:「 菩薩隨其直心,則

念佛永團聚-新版

图片
  父母子女皆念佛,彌陀淨土永團聚 ( 慶’23.4.17)   1. 勸父母 問: 我孩子從小被診斷有自閉症;我們不懂這個病,也沒因此讓他受特殊教育;或許,他可以有更好的前途,卻被父母及學校所耽誤了! 【慶案】: 兒女與父母就是有緣,親或不親很難說,或善或惡也未定,借了父母的身體(四大)來入胎、孕育、出生、成人,卻也自己的業報與習氣,要做自己,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人生。父母可以養育他,陪伴他,卻不能佔有他、干涉他;盡心盡力了,就不必永遠把他背在身上、扛在心上。父母也是凡夫人,智慧.福德.能力都有限,很多事不懂、做錯了或耽誤了,也是必然的,卻不是故意的,兒女也有義務共同承受,不能只責怪對方(怨恨),或過度的自責(罪惡感);事後或日後,略作補償而互相體諒,最重要。想想,一個家庭裡住著幾位煩惱深重的凡夫,彼此之間經常性的摩擦、怪罪、傷害,都是難免,「眾生本來如此」,有些是親情可彌補或沖淡的,有些是人性所矜持而不捨的,做人父母的要先認清並放下,後半生才好過,也等於解開孩子的羈絆,彼此都鬆口氣;若即若離的關係,若有若無的親情,自他較無負擔,而細水長流。我們名義上雖身為父母,也未必比兒女聰明、懂事,甚至過了半輩子,還是不曉得如何教養孩子,而他們卻在我們的糊裡糊塗下長大了,真是謝天謝地,誰敢說眼前這個人是我們嘔心瀝血的成品? 慢工細活的傑作? 其實,他莫名其妙的長成這樣子,我們也不明就裡的承認這結果,或許只能說,一切都是業力在運作,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念佛人則進一步相信這全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安排,因此,如某禪師所說「傾宇宙之力,活在念佛一瞬」,「以念佛之心面對眼前之境」。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孩子啊,凡夫的爸媽盡力了,卻做得不圓滿,只能念佛將您託付給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也是百孔千瘡,乏善可陳,也只能仰靠阿彌陀佛的攝受,往生極樂,到哪裡家親眷屬永團圓,彼此相見無遺憾了。 阿彌陀佛是慈悲「為懷」,用光明包覆眾生,有如懷中的嬰兒,無微不至,又若無其事的,呵護一切念佛眾生,就這樣,牙牙學語(稱名)的孩子,在彌陀慈愛的注視下,日漸長大,成為念佛人。自信教人信,是以人格感化、人生關懷為方法,潛移默化,水到渠成。若急功近利做業績,終日在人耳邊聒噪,傳教,就難免給人壓力,引人反感,類似所謂的「宗教霸凌」。南無阿彌陀佛  2. 勸子女       問:父親生前常念佛,且曾擔任義

「五欲」強迫症?

图片
  「五欲」強迫症? ( 象山慶’23.4.17)      世人多半有「五欲」的類似 ( 我執症 ) 強迫症 (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 OCD ) [1] ,每天被情欲所驅迫,前瞻後顧、左思右想,如何吃喝玩樂,才不虛此生?  為此到處奔波,總是弄得身心焦慮、煩躁、勞累,長期處於人擠人、車塞車的困惑,內心與外境都不得順遂、自由;這就是「五陰熾盛」、「求不得」的苦;世人卻視為當然,以苦為樂,或苦中作樂,總以為苦盡則甘來,明天會更好 (強迫症 最大的謊言就是:它很有趣 ) ,只管繼續往前衝,冒險攀摘「懸崖上的毒花」,因而墮落谷底而屍骨無存的,難以算數。所謂出師未捷(大夢未醒)身先死,常使英雄(諸佛)淚滿襟。其實,世間之樂,乃是「執取」五欲而造作的假象,是誇飾、夢幻的自我催眠,並以此虛張的向人炫耀,至為了證明:我快樂、我值得。      若能深入的觀察並了知,世間一切「欲樂」只是暫時輪到我,雖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終究不是我的,不能盡如我意;因此,有了, 就隨緣享用而不佔有,沒了,就安分休息而不渴求;能逐漸習慣於如此的事上無心(貪)、心上無事(求),就可省下許多內熱外煎的思慮,及患得患失的情緒,少一分攀緣,就多一分閒暇;少一些計較,就多一些平靜;從「五欲」中騰出的心思,就轉用於單純、清淡的念佛,或將發現:平淡的生活、簡單的心行,才是「安樂、長壽」的的秘訣,在「嚼菜根淡中有味」的念佛中,自然具足了阿彌陀佛「極樂國、無量壽」不可思議的內涵,因為是阿彌陀佛修行多劫之本願功德力所成就、所賜予的,故而真實而豐饒,享用不盡。世人依自力「苦求而少得」之五欲,若與此對比,則虛假而匱乏,後患無窮。曇鸞師《往生論註》云:「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 」南無阿彌陀佛 [1] 強迫症是「泛焦慮症」之一 : 入侵式想法(intrusive thoughts )、重複某種行為或儀式、影響日常生活的運作…… 。 世界上最普遍的心理問題 之一。又, 黃國勝< 佛教心理治療對強迫症的療效觀察 >、< 佛教“ 自淨其意” 對治現代人心病>  

先天法船,航向西方

图片
  先天法船,航向西方 ( 象山慶’23.4.11)      象山附近有個秘境「清靜山福德宮」,在僻靜的半山腰,引人注目的是石刻紅漆的「 不二法門」、「 先天法船 」字樣;查了網路資料,可能是民間信仰的標誌。         關於「法船」兩種內涵:      佛教 :1. 佛法可救眾生之沉溺,使了脫生死,安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 ,猶如船隻能度人過河,故以船喻之。《心地觀經》卷一:「 善逝恆為妙法船,能截愛流超彼岸。 」 《宋書. 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傳》 :「 帝修淨戒,軌道不及,無上 法船 ,濟諸沉溺。 」也稱為「 法舟 」;唐. 錢起〈送僧歸日本〉:「 浮天滄海遠,去世 法舟 輕。 」 2. 舊曆七月十五日,各佛寺濟度無緣者所燃燒紙製之船。《燕京歲時紀》:「 中元日,各寺院製造法船,至晚焚之,有長至數丈者。 」 <利益三世眾生 的 水陸法會> 印光大師《水陸儀軌》:「 水陸之利益非言所宣… … 當人業消智朗, 障盡福崇,先亡咸生淨土,所求無不遂意;並令歷劫怨親,法界含識,同沐三寶恩光,共結菩提緣種。 」燒「法船」,在佛道上 的 爭論,有些 認為 是道教儀式,也有不同 的 看法,《大智度論》卷二:「 法船欲破,法城欲頹,法海欲竭,法幢欲倒,法燈欲滅,說法人欲去,行道人漸少,惡人力轉盛,當以大慈,建立佛法。 」佛陀 的 時代,即有「法船」概念。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 於生死中,為大船師,載以法船,令趨彼岸,晝夜度生,無有休息。 然而彌陀之岸,本無彼此,釋迦之船,實非往來。 」法船用於「送聖」儀式,有其意義。   一貫道 及民間宗教:法船「慈航普渡」、「渡脫超生」,由仙佛加持 的 法船, 可渡化五濁苦海無量有情,到達彼岸、回歸本土。 {由來} 在道法中,象徵航向彼岸 的 舟楫,如同蓮花法座一般,是仙佛法力 的 變現,也是行者意念 的 顯化。宗教強調心力 的 觀相,我們以有形 的 法船,承載無形 的 幽冥眾生;以有形 的 法會儀軌,祈請法師及十方仙佛加持我們 的 願力足光明 的 體性,乘著法船,真實航向清淨 的 彼岸。法船也是迴向給我 的 祖先及冤親債主.....等, 把冤魂引渡西方,以最真實 的 光明資糧 與 解脫功德,接引他們往生淨土 ,超生出苦。 {用途} 法船是通用 的 。因為法會中要誦經,恭請神明駕臨,用到法船。運財法船是載金元寶,進來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