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23的博文

端午念佛,禳邪驅疫

图片
  端午節念佛,禳邪又驅疫 ( 象山慶’23.5.30)   五月五,慶端午 端午節 (第一個午日、 端陽、重午、正陽、 天中 ) 是 漢字文化圈 ( 中國 、 香港 、 澳門 、 台灣 、 新加坡 、 馬來西亞 、 日本列島 、 琉球群島 、 朝鮮半島 、 越南 ) 的傳統 節日 ,定在每年 農曆 五月初五,是 夏季 送 五瘟神 的節日。而戰國 屈原 於此日投 江 自盡,後人以此為 詩人節 ;或紀念 伍子胥 的 忌日 ; 而划 龍舟 、吃 粽子 或 乃吳、越的「 ( 五方)龍」圖騰信仰,可說是融合多種習俗與起源而成,是 華人四大傳統節日 之一。2009 年9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正式批准將其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為 中國 第一個入選的 節日 。 傳統上認為 五月 仲夏, 陽氣過旺而陰氣萌作, 蚊蟲孳生傳染病,百毒齊出, 是疫 癘 流行的「惡月」,人們為了禳毒驅疫 、斬妖除魔 ,上古即有各種「清潔」的措施,如 蘭草 沐浴、豆湯消暑、 齋戒 節欲……禁忌繁多;而五月五日是一年之中惡日( 不吉利)之最,更要避邪驅瘟。人們常把(芳香植物) 菖蒲 、 艾草 、 蘭草 等掛於門上,稱為「插菖劍,懸艾虎」,或加上蒜頭、 香茅 、 石榴花 、 龍船花 、桃梗、 葛 藤等,較常見的組合為「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菖蒲 (似 劍 ) 斬千邪、艾草納百福、石榴根驅蟲、蒜辛味驅邪、龍船花芳香-- 合稱「天中五瑞」。「龍舟競渡」是以船送邪,並祭祀龍神;後來又「以楝葉包粽,投江祭屈原」。唐以後,也有在大門或堂中掛「鍾馗」圖,或身佩鍾馗五毒錢;或祭拜 王爺 公、 瘟祖大神( 文昌帝君 化身) ,以驅邪除害、祛凶引福。 至於佛教界對端午節的看法 [1] ,如 《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禅院語錄》卷五: 今朝又是五月五,大鬼拍手小鬼舞,驀然撞著桃符神,兩手椎胸叫冤苦。 說的是端午節惡鬼猖獗,佛寺常行驅鬼祈福之儀式。 《古尊宿語錄》卷27 舒州龍門佛眼禪師: 今日端午,世間人釘桃符、書門閫,使萬邪不窺其戶,百鬼不入其門;世間人又使針燒灸,採藥登山,使萬病不干其體,疫癘不入其身。 端午節起源於對付「百鬼」與「萬病」。 又《古尊宿語錄》卷28:「 龍門若為作端午,打動眾人塗毒鼓。 」端午以毒藥塗在鼓上敲打,據說可增強鼓聲的巫力,以此鎮攝水中惡龍。     避五災,離五

二河白道/徑中之徑

图片
  「二河白道」、 徑 中之 徑 (象山慶23.5.7)      《釋名》 :「 海,晦也,主承穢濁,其水黑如晦也 。 」清.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 海之言, 昏晦無所睹也。 」 《莊子· 逍遙遊》有「南冥」、「北冥」、「冥海」之說。「冥」乃月亮始闕,同於「晦」之昏暗。「冥海」、「滄溟」之稱,反映了中國古人對海洋的認知:茫無際涯、危機四伏,連結於苦難、兇險之類的負面經驗,而稱為「苦海」。中國的地理結構是「內陸外海」型,大陸呈現出比較規則的橢圓狀,有遼闊的平原、良好的流域、足夠的水量及適宜的氣溫,提供了農業發展的條件。因此,中國先民更依賴於陸地而疏遠了海洋,乃至以「陸地」思維來認識、利用「海洋」。秦漢之後兩千年,重農抑商為既定的國策,而海洋活動是陸地農業的補充,後世把瀕海區民的涉海經濟喻為「以海為田」、「以海為禾」,是農業民族的海洋觀,《禮記·學記》:「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 [1] 或者說, 在中國古人眼中,海是地勢下沉而被江河之水淹沒的土地,是田地的一種變形;古人並不以海為地域的邊界 [2] 。 中國古代航海技術不發達,安土重遷的內陸人對海洋不瞭解,沿海民也少有遠海探險的記錄。因此,對海洋景觀多為主觀臆測。佛經傳入後,以海洋為背景的故事數量雖有增加 [3] ,但 華夏文化以農耕為主,對物種的關注,對土地的依賴,性格較為保守、和平、中庸,因此,古文學中少有海洋之形象;由大海所激發的理想、冒險、浪漫,只停在臆想,或轉向仙話,以想像的無拘,補現實的缺憾。 [4]       前文提及,內陸佛法以「江、河」為喻的,如 《金剛經》、 杯渡禪師、菩提達摩、 《六祖壇經》 及 《龍舒淨土文》 等, 清. 省庵大師 (1686—1734) <偶成>亦云: 「 破舟救溺理無由,抵死須撐到岸頭;等得篙師登陸後,更移新棹入中流。 」      在淨土們類似的比喻中,最著名的是善導大師的「 二 河 白 道 」及蓮池大師的「徑中之徑」。 ( 一) 、 二河白道 《觀經疏》云 : 譬如有人, 欲向西行 ,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見有 二河 , 一是 火河在南, 二是 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 白道 ,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