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23的博文

阿彌陀佛「不棄」惡人

图片
  阿彌陀佛「不棄」惡 人 ( 象山慶 ’’23.6.23) 娑婆眾生或皆是不同形式之重刑 犯,一輩子的身口意三業,無惡不造 ( 五逆十惡) ,傷己又傷人,只是有些並未觸犯世間刑法,或雖犯而未被發現提告。然而,我輩對自己的作惡成習,似乎無所察覺,或刻意忽略,乃至設法遮掩(覆藏)。但是,看到警察而緊張,黑夜獨自而恐懼,這便是心虛 (怵惕) 的反應。有這種反應,可說是良心未泯,還有救,有藥 (法) 可救;只是由於「愛不重不生娑婆」而被 (共業) 環境所污染、或 (功利) 教育所誤導,或 (親近) 惡友所迷惑,一時相應於貪嗔無明,而造業犯罪,這是五濁眾生的常態,沒有誰比誰更清高、更聖潔,只是遇緣不同而現形有差,很難保證每個人都一生平順,無災無難到公卿。 因此,身為共業世間互相影響的一份子,看到他人作惡受罰或犯罪受刑,似不應無動於衷,更不該幸災樂禍,除了引以為戒而自我檢點之外,若有可能,或可以同理心起悲憫,相濡以沫,給予善意關懷、好語安慰,進而正向感化,勸令他深信因果,深心懺悔,把握”永遠都是最後”的機會,改過向善,重新做人;尤其重要而有保障的是,以我們自己的信仰經驗,為他解說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及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令他重獲一線得救的希望,而厭離舊習,欣嚮淨土。這是念佛人對一切人類應盡的本分,及僅有的本領。  善導大師 《法事讚》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般舟讚》:「謗法闡提行十惡,迴心念佛罪皆除。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阿彌陀佛之所以攝取如是惡人,看似不符因果,實乃大悲普救,可從機法兩方面說明: 1. 機—無始劫來,每個人都曾廣造五逆十惡之罪,也曾遍行五戒十善之業,心中始終含藏「無明」煩惱、「善惡」夾雜的種子;是故,今生或來世,在此娑婆濁世的三業行為,或善或惡,乃遇緣之不同,沒有誰是永遠的善人或絕對的惡人;即便是世間智者,也多勸人見善隨喜,遇惡哀矜,但不宜「絕對二分」而嫉惡如仇,避之恐不及,或除之而後快也。 2. 法: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平等救度,不計較種種(緣生不定)之有漏善惡,只要眾生隨順佛說而「信受、稱名、願生」,必蒙攝取,來此淨土,超速成佛之後,乘願回入娑婆,彌補往生前之舊過,並廣度一切眾生,這就是「惡人往生」之「後世」大利也! 阿彌陀佛不以一般的因果而捨棄「惡人」之獲救;因為,若不超前引渡,而任彼繼續造惡,長劫淪墮;則於彼

世間之福? 淨土之樂 !

图片
  世間之 福 ?  淨土之 樂 !  ( 象山慶 ’’23.6.18)        俗云:「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 。 有人說:「 疾病是吃來的! 」 確實,是貪吃,爽了口舌,害了血管。反過來說: 「 健康也是吃來的! 」 沒錯,該調理,節制口慾,縮減腰圍。同一張嘴,卻有不同的吃相與後果:是非兩舌,是「閒話」搬弄的;現當二益,是「念佛」加持的。 有人說:「 人類的幸福, 包含了你我他」,人人都幸福了,我也能幸福。「唯 我獨幸」的情況是不存在的。有時,犧牲某部分的「自我」,反而領受了迴轉的幸福,聽說,這是「眼窩 前 額葉皮質 ( orbitofrontal cortex) 」在放電。       感官性的快樂 ( 食、色之類) ,多半是近乎本能的「想要」 ;而得到了,即時滿足之後,就有一段時間不想要,甚至感到厭倦。若能進展到由衷( 內心)的「喜歡」,這種快樂也包含了人際的「社交」,因為互動而增強、持久。   《法句經》 巴利文 / 雙品 :「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行。 」 漢譯/ 雙要品: 「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 以「善意」主導「身、語」的行為,所回報的「喜樂」也如影隨形。 世上一切事相( 境界),是經由我們的領受、想像、判斷與詮釋,才影響我們的心情與行動, 王陽明《傳習錄》 :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 「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也就是說:幸福來自你如何「看待」世界。每個人擁有「身、語」行為的一切因緣,關鍵在於於意 ( 心)的抉擇與改變。 不須盲從的追尋,也不必冤枉的花錢,所有快樂的 資源 ,已內建在我們心中,若懂得如何「挖ㄚ挖ㄚ挖」,就越挖越多,享用不竭。這可說是淺層的「 三界 唯心 、 萬法 唯識 」。 雖然如此,每個人受其宿業、煩惱所縛,真能開發的「善、淨」因( 心行)果(業報)也有限,乃至於受種種邪見、外境的汙染而變質,其快樂(幸福)仍是有漏而殘缺的,這是「娑婆」人生的本質(有求皆苦、苦中作樂)。若知《 安樂集 》的「 寄花五淨,風日不萎;附水靈河,世旱不竭。 」就直下捨棄個人的努力,將全部身心/ 性命轉託於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每天每刻,隨時隨處,想到就念「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著魔辯〉今詮

图片
  〈念佛著魔辯〉今詮 ( 象山慶’23.6.16)     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其特色是行持簡易而功德殊勝,全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攝受往生,且隨時隨處有 諸佛 菩薩護念 ,彌陀住頂放光,諸天神將,晝夜冥加 ;可說念佛之處,唯有光明顯耀、清淨莊嚴,諸佛歡喜、行者安詳,似不應有「著魔」之事;而淨土宗祖師 《省菴法師 (1686 —1734 ) 語錄》 [1] 有一篇「念佛著魔辯」 ,是對於淨土之疑的答辯—除了解念佛人之惑而立其信,也回應其他宗派的質疑。試論如下:   一、 佛事與魔事     有人問(或曰)省庵大師云:            參禪一門,全仗己力,故每多魔事;念佛則仗他力,故承佛護念,魔事不生,有諸否乎? 大師答曰:         參禪、念佛,論其難易,固有自力、他力之分,若論魔事,二俱不免。 …… 魔事之來,其由有三: 一者 教理未明, 二者 不遇善友, 三者 自不覺察。……「經教」如輿圖,「善友」如引導,「覺察之心」如識路通塞。雖兩條塗路,夷險不同,俱不免錯誤之患。 省菴大師認為參禪/ 念佛若不正確,皆可能著魔;且舉出三個「魔事」的因由,並以行路為譬,這三項乃修行所必備,缺一不可,若有任何的忽略或錯誤,就可能著魔。以下暫擱參禪,僅就「念佛」而逐一詳論之。      1. 不明教理( 輿圖) 或有 厭平坦而好奇特 者 , 或有 捨直截而求紆曲 者 , 或 兩路兼行,兩路俱失 者 , 或 以塗中為家舍,平地為高山 者 。如是錯誤,不可勝舉,皆教理未明之過也。 教理如地圖,先概略的熟悉整個地理、路徑、里程、方向,再按圖索驥、安步前行,就不至於迷路或受阻,徒勞無功。這是世間法的共識,一般人都懂得預做準備,乃至路途中任何不明確的狀況,也可在地圖上再次確認、調整,以保證行程無誤,平安到達目的地。念佛往生之路雖簡單易行,有諸佛菩薩的指引、隨護,但「人心」複雜多變,「業習」深重難改,常自作主張或迷於外境,於是有好奇 ( 口訣) 、迂迴 ( 觀想) 、腳踏兩船 ( 禪淨雙修) 、得少為足 ( 自以為 功夫到家 、自我 感覺良好 )……. 各種錯誤的心態與判斷,障礙了念佛的信心與動力。這些可歸於教理不明的過失。      2. 不遇善友( 引導) 念佛一門,極圓極頓,至易至難,只如彌陀經中「一心不亂」四字,淺言之,愚夫愚婦皆可為,深言之,大聖大賢終不能過。 今初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