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23的博文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節本)

图片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 節本) 淨土宗人普遍信受阿彌陀佛乃「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而一心唸佛,願生極 樂,這是於經論有據,於信仰有益的勝解;但也有以一般見解而質疑此特殊意趣,如此可能因小疑而失大利,枉費了佛菩薩及祖師慈悲的教導。以下略舉數端說明「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有據,雖不完整、充分,但寧可信其是, 而止息此議論。   一、 經文如此,中國佛教界,多隨喜讚嘆,幾無異議 1. 印順法師:阿彌陀佛初發心時,是世自在王門下的出家弟子─ 法藏。初 發大心云:「 於八方上下, 諸無央數佛中最尊 」;世自在王如來為他顯示了210 億佛國土,選其勝妙,總合為一,成就了一切淨土莊嚴之集大成;非其他淨土可及,諸佛的「法身」平等,而「年壽、身光、國土」,適應眾生的示現方便,則有差別。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的最勝第一,雖不是究竟了義,而適應世俗「最高」的心境,在「為人生善」的意趣中,引發眾生的信向,是有其特殊作用!何況,阿彌陀佛的名號,即是「無量」之意,函攝十方三世一切佛 [1] 。 2. 淨空法師 : 從理( 果)上說,諸佛道同,沒有高下;從因上說,阿彌陀佛長劫 修四十八願,圓滿成就了西方淨土,是一切眾生修行成佛的場所, 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總名、通號,阿彌陀佛在事相(因地發願之弘大,佛地果報之莊嚴)超勝一切諸佛。且諸佛心地清淨,等視阿彌陀佛的本願成就、廣度眾生,只有歡喜、讚嘆,進而協助、促進。以阿彌陀佛的一切功德,為諸佛一體的成就。因為,諸佛共同想做的,阿彌陀佛代為完成了。 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 ;往生極樂,就是生諸佛國。 「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 阿彌陀佛以其大慈大悲之力,不捨任何眾生,慈航普度,這很偉大,故稱為王 [2] 。 3, 釋大安: 阿彌陀佛因地的大願、大行之所成就「 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勝過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願力,大暢諸佛度眾的本懷。所以,諸佛以阿彌陀佛為主,尊為「佛中之王」。諸佛為伴,稱揚、讚歎、輔助之。 4. 釋見介: 以「阿彌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諸佛皆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阿彌陀佛的地位到了最高點,之所以被稱為「諸佛之王」,是以阿彌陀佛代表一切諸佛,其 光明、壽命、智慧、願力、神通,都是「無量、究竟、圓滿」;阿彌陀佛以「無量」立名,包含了一切佛,也代表了共同的佛德;這也顯示了大乘佛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念阿彌陀佛等於念十方佛

不請之友,荷負群生

图片
  不請之友, 荷負群生  (象山慶’23.7.20)   《無量壽經》 云: 為諸庶類, 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 以不請之法, 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之若己。 案,此「十六正士」乃 即 佛教 著名的在家菩薩 [1] ,其修行證量已 超越世間一切有為有漏之法, 恆常安住於 「實際無為」的 出世( 解脫)之道,   成就了殊勝的神通, 於 依正二報之 萬事萬物, 能隨意變化 , 自在無礙 ;以此對一切眾生, 起「利他」的化益方便。又 「不請」 的對象有兩種: 「宿無道根, 仰感菩薩」、「無現樂欲,不知求聖」 [2] , 對此二種人, 就須主動積極的「 強為作友 」, 替他們挑起「消業除苦」的重擔。這是菩薩行者悲心自覺的承擔,以眾生的「離苦得樂」為其「上求下化」的天職。又,為了能真實利他,須先修行利己,「受持如來甚深法藏」,也 就是 信受如來大乘甚深經典,為人解說, 守護眾生本具的佛性 ( 佛種性 ) [3] , 不令其斷絕。   ( 一) 不請之友      也就是說,大菩薩們效法諸佛的憐愍一切眾生, 在眾生仍「不知.不求」之前,就主動成為「善友」(善知識);以同體大悲,而挑起眾生的業力重擔。更以慈悲憐愍之心,為眾生演說佛法,令彼於世出世間的真理,有透徹的信解,以此堵塞三惡道之門、開啟人天善趣之路。更進以出離三界,乃至究竟成佛之妙法,普施一切愚迷眾生。      這樣真實純淨的心行,願將一切善根功德迴施於眾生,度彼到達涅槃岸。 如《維 摩詰經.  佛國品》云: 「 眾人不請,友 (祐) 而安之。 」僧肇《 注 》云: ( 鳩摩羅) 什曰 :「 物以利交, 故請而後動;聖以慈應, 故不祈而往 , 往必與親 , 親必為護 。」 …… ( 僧) 肇 曰 :「 真友不待請, 譬慈母之赴 嬰兒也。」 淨影慧遠 《義記》 云: 不待物請, 強為非友, 化令住正 …… ;解有兩義: 一 所化眾生, 無機感聖 , 名為 「不請」;菩薩強化, 為作因緣 , 名 「友安」之。 二 所化眾生,雖有道機, 無其樂欲, 不知求聖, 名為 「不請」;菩薩 隨機, 而為強化, 名 「友安」之。 吉藏 《義疏》 云: 但「不請」二: 一者、 未有善法,誘引令生; 二者、 過去雖有道機,現在無有欲樂,而方便起發,始則安之以善根,終則寧之以佛道。   羅什大

外部歸因-向佛祈求

图片
  外部歸因-- 向佛祈求 (象山慶’23.7.18) 為什麼我們 總是 羨慕 他 人的生活?或因對方擁有了我想要卻沒有 的 人事物,尤其處在某種壓力 (身體的不適,或心理的焦慮) 下,更易於「向外探詢」,想從外部的因緣來解決內在的困境;雖然,世間智者與宗教聖人殷切的告訴人們: 「 know thyself ! 」 ( 蘇格拉底 )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 《老子》33 章 ) 「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 ( 《孟子·離婁上》 ) 也就是說:「生命的困境,源於個人的心態。生活的快樂,來自個人的感受。」因此,偶爾停下腳步,閉上眼皮,聆聽「內心」的聲音,了解「真我」的需求。這或許是一種較切實際而有療效的「心理學」方法。 若慣於向外尋求、向人需索,或歸因於外 ( external attribution ) [1] 、歸咎於人,雖暫時似乎較輕鬆、無責任 ( 耍廢 . veg out 、 擺爛 . Put rotten /   goblin mode ) , 卻也相對的沒時間、不願去探索「自我」,更不確定這有何成效。外在世界是如此繁華、多變,令人忙於追逐而迷失:「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如是「心隨境轉、隨波逐浪」似乎較暢快而滿足?然而,佛教卻倒過來說「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 《華嚴經》卷19) 環境雖是眾生共業所造成,每個人的遭遇及感受又千差萬別;可說是:外境如幻化,萬變不離心,「 解鈴還須繫鈴人、 心病還須心藥醫 」 ( 宋 . 惠洪《林間集》下 ) ,若向心外求解答或找安慰,只有更失望,或二度傷害。 人生一切病苦的根( 病根)在於 無明 ( 父) 、渴愛 ( 母) ,終究要攝心反觀,也就是佛教修行的通途:「止觀」雙運— 這在文化簡樸的古代與心思單純的古人,或許可行且可成;而對於科技與消費「雙重」剝削 (double deprivation ) 的現代人,複雜多變的資訊及豐富多樣的物欲,讓人們幾乎是晝夜不分、疲於奔命的應付各種 紛至沓來 的誘惑 [2] ,如此長時間的心忙意散,很難於集中、持續其注意力 [3] ;因此,要求現代人修學佛法之「止觀」,可能嗎?「止」須有基本的定力,太難;「觀」有「心.佛.眾生」三種對象,智者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图片
  假設 or 誓願: 「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 象山慶 ’ 23.7.16) 一般人 常以「假若 ( 因) ⋯⋯ 那就 ( 果) ⋯⋯ 」的句構,在心理上逃避某種已成的事實( 困境) ,而轉向他所嚮往的 「 反現實 」 世界,無拘束的思考各種 「 可能 」 性,試著重建不一樣的因果( 理想) 。 這被認為是一種自我安慰與麻痺,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有人以 反芻性 思維(rumination ) 來談這類情境 ,也就是:注意力 被動而反覆的膠著於過去的經歷,尤其是 集中於特定的  ( 不幸) 事件,以消極性情緒,反復思索 各種違反「現實」的可能性 因果, 成了習慣的反射,走不出這個陰影與框架。 過度沉溺於某些負面情緒, 在反芻中承受了更多壓力,而自陷於惡性的循環, 讓人悲傷、憤怒、焦慮,乃至成了抑鬱症。 也有專家說, 善用 「 假若 ⋯⋯ 那就 ⋯⋯ 」的思維,反而 有 助於 「 客觀 、 多元 」 的判定,如何面對及處理各種衝動、矛盾的需求 ,而不至因僵化的習慣而陷入「抉擇」的難關。 在《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常用的句法是 「 設我得 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 這不同於前述凡夫的心理困境;法藏比丘因位 ( 地上菩薩) [1] 發此大願,是向著未來成佛的決志,也是為了利益眾生的弘誓,其心真實而勇猛,且經多劫修行、積植福慧之後 , 「阿彌陀佛 成佛以來 , 於今十劫 」, 已圓滿成就了一切誓願,並建設了極樂淨土。所以這不是一般人「反現實」之虛構的假設句,而是千真萬確又不可思議的因果,我們只能擱下凡夫的有限( 作繭自縛、惡性循環)思維,一心信受,接納阿彌陀佛為我們準備 (平等無條件而無上大功德) 的一切利益。 慧淨法師 《 第十八願講話 》 云 ( 取意) :   阿彌陀佛要成佛之前,先與十方眾生約定:眾生能往生成佛,祂才能成佛。不經我們同意,沒與我們商量,兆載永劫之前就主動與眾生約定 :祂的成就,就是為了完成眾生的「往生成佛」;這是主動、平等、沒差別的約定。當我們還在追求五欲, 造業受苦的困境中,阿彌陀佛就積極地為我們發願、修行,要對十方眾生 「 惠以真實之利」, 如《無量壽經》云:「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 因此, 「設」有三義: 1. 設 若( 前提.目的: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 ) 2. 設計( 法身 . 淨土.眾生 /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