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2023的博文

偏依'善導',專稱佛名

图片
  淨土宗 為何偏依"善導 《觀經疏》 ? ( 象山慶’23.10.17)   西方淨土思想是依據佛陀在耆闍崛山說《無量壽經》、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等三經, 詳述彌陀救度及眾生被救之因果,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想在今生領受「真實大利」的行 者 ,應正確了解 、 貫通 淨土三經的大意 , 依其經文條分縷析的演繹、歸納, 點出其金剛眼目;若分別而言, 《無量壽經》在於釋迦、彌陀二尊的遣喚:釋尊說阿彌陀佛的因源果海 與 酬報淨土, 而勸往生,謂之發遣;彌陀本願在於平等濟度十方眾生,謂之招喚。此遣彼喚,以「六字名號」惠施一切;是「本願」為宗,「名號」為體。 《觀無量壽經》是釋尊權開「要門」, 調熟「聖道門」自力難行之定/散諸機,歸入他力念佛;攝機之行,稱名為先,成於往生之益;是「念佛」為宗,「往生」為體。《阿彌陀經》貶少善/少福的自力諸行,勸持多善根/多福德的名號,是 「念佛往生」為宗, 「所持名號」為體。 三經之宗旨一致 :同 以 「 專念名號 」 得生 「 彌陀淨土 」。 《大經》乃真實教 , 龍現全身 , 顯說無隱。《觀經》乃方便教 , 定散為顯 , 弘願為隱;釋尊廣開淨土之要門 , 彌陀顯彰大悲之弘願 : 「 一切 善惡 凡夫得生 者 ,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也 。」 《小經》是敷演《觀經》流通分的餘義 , 唯勸 「 持名 」 相續之念佛。      那麼 , 善導大師為何偏弘《觀經》? 從教史背景 ,隋唐之際佛教界流行《觀經》, 或以其為淨土教的「止觀」之學,因此當代的開宗祖師,多為此經作疏,如 地論 ( 涅槃宗 ) 慧遠 ( 523 ~592 ) 、天臺智 者 (538 ~597) 、三論吉藏 (549~623) ,而善導師 (613—681 ) 為了楷定( 糾正錯誤, 立為標準 — 破邪顯正 )此三師之異說(及攝論宗 《觀無量壽經》十念往生乃別時意 說 )而撰作了《四帖疏》。      廣而言之,日本淨土宗人從更多角度析論這個議題,如  (鎮西派) 良忠 (1199~1287) 《傳通記》,先「設問」云: 問, 偏用 善導 頗似偏執, 淨影 ,釋義之高僧; 嘉祥 ,三論之祖師; 天台 ,法華之宗師 也 ,位至五品,證發三昧,身備十德,心住十乘;昔在靈山聽《法華》,今生神州弘一乘,南山 (道宣) 依天告,知靈山

〈印順與故鄉的緣>讀後

图片
  〈 閑坐階沿石上 的 回想—— 印順 導師與 故鄉 的 緣> [1] 讀後感(象山慶’23.10.6) (一)俗緣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闕陷好。吟道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     世間無常,充滿了各種缺陷,總讓人欲求不滿,患得患失,又因心眼蒙蔽,見理不明,雖再三(反覆)經歷「求不得」的挫折,卻依然放不下,總以為事情會變好,人間有希望。就這樣,繼續執迷、等待,浪費生命,隨業浮沉,直到命終,未了之情又忙著投胎轉世去了。     出身富足,家世良好,才學兼優而生活幸福的張鹿芹,卻自嘆有如「 芥菜籽落在瘦地裡,發不出芽 」 ,又對子女自陳:「 文弱多病、不會應酬、不會勞作 的 我,如沒有離家外出,怕也無法生存,還是要大家同受苦難。」 而於25歲的年紀出家為僧,留給家人的是一個謎團:「 年紀輕輕,為什麼會拋卻妻子兒女 ( 妻子、9 歲的女兒、10個月的兒子 ) ,遁入佛門? 」 外人雖不了解,卻只能諒解: 「必然有他的道理,人各有所好,誰也不能勉強誰,誰也不能苛求誰。 」 出了家,此身此心已非舊時人,已歸法王家,因此阻斷了俗眷的纏繞,彼此隔著一襲袈裟 [2] ,兩種世界,不便於互相牽扯:「 呆在家裡沒出路,所以就離家出家了」; 離了家,就忘了家,皈依了三寶: 「 我 的 心,已屬於甚深 的 佛法,時時想到復興佛法,利濟人群。 」 [3] 而六十年後 (1994.9) 回鄉探親,面對子孫輩 長久的思念與不解,卻只有一句「 我不是來看你們了嗎? 」大事化小,俗情化無,真的是「山清水秀」的個性。雖 也不免人間菩薩的多情問候: 「 見到你 的 長函,“家”又在我心中重現 。我 的 離家而去,對…… 沒有能盡教養 的 責任,尤其……內心創傷而又中年去世, 我不能不有些遺憾! 」 但隨即轉回僧人本色: 「 然依佛法說:聚散無常,受苦或受樂,特別是動亂 的 時代,誰也是無法預知 的 ,想遠大一些吧 ! 」 「一切都過去了, 多想只是多苦!佛法說:不要想從前,也不要想將來,還是注意現在吧!」溫言的安慰,變成正法的開示,看似絕情卻深意,有如天風吹過而不寒,草木蓊鬱 而不枯的蒼涼,人世的無奈中,有一份佛法的滋潤,也算是出家人對俗親眷的恰如其分的關懷與回報。就家鄉的親人而言, 在俗情的依戀中,有雙重陌生:  1. 情感上的長久(時空)隔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