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24的博文

善導師-五部九卷

图片
  善導師-五部九卷   (象山慶24.3.12)     善 導 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 善導《觀經四帖疏》 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 淨土)三經一致的根本教行。下品凡夫,造惡多端,應受地獄之報,若於生前或臨終能聞知「彌陀本願」之教,而信受一心,口稱佛名,即得乘佛願力,消除業業,而生彼淨土。如此「 聞信-- 稱名--滅罪--往生」的機教行益之法門,在隋唐宗派競起的佛教界,有其鮮明而獨特的 教相 ,乃至於對當代三善導師( 地論慧遠 、天台智顗、三論吉藏) 所註釋《觀經》義學,有所批判與楷定,可說是另闢蹊徑,自成一家。對後世眾生及日本佛教的影響極大。 一、本/具五部 — 五正行 — 五念門 ( 一) 本疏      善導著述的「 五部九卷 」, 《四帖疏》是「本疏/ 解義」分, 《觀念 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 法門》、《 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 法事讚》、《往生禮讚 偈 》、《 依觀經等明 般舟 三昧行道往生 讚》 為「具疏/ 行儀」分: < 本疏> 詳說「教相」之安心,<具疏>敘述「實踐」之行儀,有理( 智慧) 有事(功德),以教導行,以行輔教;教以立宗,行以化俗,可說是「教行」一致的完美結構。      善導依世親菩薩 《往生論》的五念門, 調整為 三根普被的「五正行」 ,分別對應於本/ 具五部書中 [1] 。比較而言,善導師於五念門之「讚嘆門」別出「 稱名 」行,並以此含攝了「 作願、迴向 」二門,《四帖疏》卷一: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此外,又增入五念門所無的「 讀誦 」正行。 五念門以「作願、觀察」 ( 止觀) 為主,五正行以「稱名」 (念佛) 為重。        天親菩薩《往生論》的「作願」門是「奢摩他/ 止」 :「 云何 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觀察」門為「 毗婆舍那 / 觀」:「 云何 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 曇鸞善導師《往生論註》卻說「作願」是「 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 」並將所「觀察」極樂三種依正莊

念念稱名常懺悔

图片
  善導師-念佛與懺悔 (象山慶24.3.23) 禪觀與念佛( 觀/念二宗) 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 ( 一) 《四帖疏》 善導 《四帖疏》 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 [1] ;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黑、黃、白三種雲障,即須如是懺悔: 須嚴飾道場,安置佛像,……懺悔無始已來,乃身口意業所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等罪,極須悲涕雨淚,深生慚愧,內徹心髓,切骨自責。懺悔已,還如前坐法,安心取境;境若現時,如前三障盡除,所觀淨境朗然明淨,此名頓滅障也。 上述如法的懺悔,便可「罪障」頓滅而「淨境」現前( 觀法成就),接下來就是: 即看此日輪光明之相,若行住坐臥,禮念憶想,常作此解,不久之間,即得定心,見彼淨土之事(彌陀依/正二報),快樂莊嚴。 前後對照,可說是機( 懺悔個己之業障)、法(觀知淨土之光相)二信的事例,懺悔是因/方便,見相是果/成就 [2] 。      第七「華座觀」進而說: 云何作法住心而令得見也?......先於佛像前,至心懺悔,發露所造之罪,極生慚愧,悲泣流淚。悔過既竟,又心口請釋迦佛、十方恆沙等佛,又念彼彌陀本願言:「弟子某甲等,生盲罪重,障隔處深,願佛慈悲攝受護念,指授開悟,所觀之境,願得成就。今頓捨身命,仰屬彌陀,見以不見,皆是佛恩力。」道此語已,更復至心懺悔竟已,即向靜處,面向西方,正坐跏趺,一同前法。 這仍是機/ 法相對而相應的信念: 「若望眾生惑障動念,徒自疲勞;仰憑聖力遙加,致使所觀皆見。」 眾生障重而無力作觀,只能於佛像前至誠的發露/ 懺悔,通請諸佛(慈悲)、別念彌陀(本願)之護念、指授,令業障消除,觀境成就。這其中,「機」之懇切懺悔,不是直接 (自力) 滅罪,而是請佛 (他力) 攝受--將「滅罪」與「見佛」一併付託於佛,尤 其「 仰屬彌陀 」,這是「法」之全然信賴, 故 云 「見」 或 「不見」 ,皆是 「佛恩力」 ,由佛做主。如此,明確的 轉向「他力本願」的加持 ,有 別於傳統( 天臺智者)「自力觀行」的懺法。      其次,《觀經》十六觀分別提及「修觀」得除「生死之罪」的數量:第三觀 ( 八十億劫)、第六觀 (無量億劫) 、第七觀 (五萬劫) 、第八觀 (無量億) 、第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