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4的博文

藕思(DM).96~100

图片
  附錄 -- 長久以來, 每天清晨供佛,誦念的<懺悔+發願+迴向>文如下: 「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尤其今生在各道場所學的法,所受的戒,所證的境,所撰的文,一切不如法及違戒之處,今於佛前至誠懺悔,求佛菩薩慈悲攝受,令 弟子 所有罪根,一念霜融,悉皆清淨。 弟子 正在進行之抉擇正法,歸向淨土,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名利,求佛菩薩加持,令 弟子 業障消除,善根增長,智慧增上,辯才無礙,五根健全,意識清楚,得以順利完成任務。 願以此拜(供)佛念佛殊勝功德,迴向一切冤親債主,得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並回向 弟子 道業增上,往生淨土,成佛度眾。並迴向………。南無阿彌陀佛      100-- 「自燈明,法燈明」「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慧能破萬年愚。」佛教以燈供佛,開啟自心的智慧,給自/他希望與溫暖。淨土行者,自知愚惡而無力,全憑彌陀救度;生命中一切光明與功德,全在六字名號中;至心稱名,就是點起一盞彌陀淨土的光明燈, 就有「光、壽」二無量,及「機、法」二燈明,無限的吉祥、如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如 永不熄滅的光明燈 ,在我們頭上/身旁,不離不捨,有光有暖,無與倫比--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光中極尊」,遍照於十方,攝取念佛人;隨時隨處,心想口稱,就分享了彌陀的光明;若自信教人信,就成了另一盞光明燈(分燈),照亮了他人的得救與往生之路。 99-- 《法事讚》: 「 四種威儀常見佛, 行來進止駕神通;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 念佛人到了極樂世界, 行住坐臥皆見佛,動止來去有神通,六根觸彼(清淨)六塵, 任運受熏而轉識成智,大悟徹底: 1.往生常見佛,一切成就乃轉依於佛力;2.悟由第六識,一念相應而熏變其意根。如蓬生麻中自然直,國土淨故其心淨,依正乃一體,環境可塑人,不必另藉自力的止觀或參禪。這是彌陀本願力的住持、加被,不可思議而功德顯然。 98-- 網路上有所謂< 老祖宗留下來的10個養生方法>:「天.地.人.靜.書.食.動.心.知.笑」;這的確有益身心,值得參考。而念佛人三句不離本行,對此做了補充: 十補總結為「佛補」--這是老祖宗的老祖宗「無量壽佛」留下的一個「往生」方法。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以一攝十,攝百,攝八萬四千,乃至無量無邊法;且簡明易行,完全免費 --隨

藕思(DM).86~95

图片
  95-- 現代人 的 越來越依賴而取相, 因此,免費贈送 、 服務到家 、 手續簡化 、 取得速易 的 商業模式,備受歡迎—類比而言,憑藉他力(救度)而指方立相(感覺) 的 淨土門,較相應於末法眾生(約時)而量身訂作(被機)。身體(無常)可以老, 念佛(正業)不可少。感謝一切耗費其生命 、 時間 、 心力 、 智慧,為我寫文章 、 整教材,引導我於淨土門多聞生信 的 蓮友善知識。南無阿彌陀佛 94.1- 網路 潮語 :「 科學解釋不了的, 就交給愛。 」淨土常談:「 人腦思議不來的, 就讓給信。 」 科學與人腦, 互相激盪, 但受限於無常有漏的( 第六) 意識, 可以方便應用, 未必真實可靠。因此, 科學的盡頭, 要接受宗教;人腦的終點, 須轉為信仰。佛教是人類宗教的極致, 淨土是佛教的歸宗, 思入 深奧 唯信佛, 信至無言但念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總攝於:     若我得佛( 因)—願(希求)—受(信)     不取正覺( 果)—誓(邀制)—持(念) 94.2- 釋尊亦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發願云: 「若不成正覺, 誓不起此座。」淨土門即是信佛念佛,是稱念彌陀名號而感應彌陀之 「 轉」 佛心中化他之 「 法輪 」 , 度入眾生之心,   : 「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 。 」 乘佛力而入報土( 易行),速成佛而度眾生(功高)。 93.2-- 若能深入的觀知, 世間一切「欲樂」只暫時輪到我,有「租用權」而無「所有權」,不能盡如我意;有了,就隨緣享用,沒了,就安分不求;習慣於事上無心(貪),心上無事(求),就可省下許多內熱外煎,患得患失,少一分攀緣計較,多一分閒暇平靜;從五欲中騰出的心思,轉用於單純,清淡的念佛,是「安樂,長壽」的秘訣--「嚼菜根,淡中有味」的念佛中,具足了「極樂國,無量壽」,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力所成就,賜予的,真實而豐饒,享用不盡。世人「苦求而少得」之五欲,對比之下,是虛假匱乏,且後患無窮。《往生論註》云:「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93.1- 「五欲」強迫症-- 世人多半有「五欲」的 (我執)強迫症(OCD),每天被情欲所驅迫,左思右想,要怎樣吃喝玩樂,才不虛此生? 為此到處奔波,人擠人,車塞車,搞得身心焦慮,勞累,內心與外境都不自在;

藕思(DM).76~85

图片
     80-- 淨土門 ( 善導系 ) 在中土失傳一千多年 , 現在雖物歸原主 , 但對 內 對外 , 仍有一些疑難。修學淨土的人 , 認為本願法門與他們所學不同 , 不免有疑。而其他宗派 , 則批評本願門與傳統淨土教有異 , 而於此生礙。在這種情境下弘揚本願法 , 不能太高調、太強勢 , 要看對方的背景與根機 , 有緣才說。此特別法 門是「易行」之道 , 也是「難信」之法 , 雖有弘傳的心 , 須乘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 , 讓我們的身心為佛所用 , 三業自然流露其慚愧與歡喜(機法二信) , 較能感動他人起信。  79-- 鸚鵡學人語而無造作的念佛 , 雖不知其義 , 而名號之功德 , 自然之所牽 , 亦得往生。《易行品》: 「 若人念我 , 稱名自歸 , 即入必定 ,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如是 , 具足了一切攝生之威神力 , 眾生稱名 , 必生彼國 , 不需其他條件 , 也沒有任何障礙。若 能信順於佛願 , 即可借力使力 , 省心省力 , 或半推半就 , 或全體繳械 , 不掙扎 、 沒意見 , 任憑名號光明之攝取 , 讓佛力載著走、迎著去 , 至心信樂 , 直入淨土。 78-- 修學佛法 , 若識字而能閱讀 , 就應先恭 閱 佛所 說 經及菩薩所造論 , 懂或不懂 , 懂多懂少 , 是個人 的 宿世根機 , 就以此建立 ( 或回顧 ) 與 佛菩薩 的 法緣;心中於經論文句有了基本 的 熟悉之後 , 再三的吟詠、思維、實踐;若有餘力 , 再瀏覽歷代或當今之弘法者 的 著述 與 講解 , 只做為理解上的參考 , 不可全信。因為佛菩薩之外 的 法師 / 居士 , 其心性、才學 , 參差不齊 , 各有偏見與盲點。若不先 閱 經論 , 就倉卒的信受 某位弘法者 , 就易於先入為主 , 而被侷限或誤導 , 以為 「 只此一家 , 別無異 說」 , 將來要回頭 , 很難 。 77- 《論語 . 為政》 : 「為政以德 , 譬如北辰 , 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釋尊應化之娑婆及諸佛所居之國土 , 皆鼓勵其徒眾往生彌陀淨土 , 這是共許極樂弘願之殊勝;而淨土菩薩眾亦在彌陀功德加持下 , 「常以清旦 , 各以衣 祴 , 盛眾妙華 ,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 這是諸佛國土之互通互映 , 普攝一切有情。此外 , 淨土菩薩 「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 住持

佛經中的問訊

图片
  佛經中的問訊之語 ( 象山慶24.8.24) 佛經中紀錄了問訊於佛 [1] 的常用敬語,如《中阿含》216經/愛生經: 「 聖體康強 ,安快無病 ,起居輕便,氣力如常 耶? 」 《 佛說普門品經 》:「 遊步 康彊,勢力輕利,起居安隱,多所救濟。 」 《中陰經》卷上:「 興居輕利 , 遊步強 耶? 」 《 大般若經. 第二會 》 卷401  : 「 少病少惱 , 起居 輕利 , 氣力 調和, 安樂住 不? 世事可忍 不? 眾生易度 不? 」 《法華經. 從地湧出品》: 「 少病少惱 , 安樂行否, 所應度者, 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 《法華經. 妙音菩薩品品》: 「 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否, 四大調和 否,世事可忍否,眾生易度否(無多貪欲、瞋恚、愚癡、嫉妒、慳慢否,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否),……安隱、少惱,堪忍久住否。 」 這些問候語,有兩部分: 1. 聖體(安康、少病、少惱、有氣力) 及 行動(起居輕便, 遊步康強) ;  2. 佛心(世事可忍、 眾生易度 ) 。也就是 「 自利、利他」兩方面,就示現於娑婆的應化身而言,聖體的安樂康強,是教化( 利益)眾生的方便,不是為了個己的受用。而佛心所關注的是 「 世事」是否敗壞已極而難忍於久住? 「 眾生」是否多有貪. 嗔.癡.嫉.慢.不孝.不敬.不正.不善.不攝而不易於度化? 因為,諸佛之所以出興於世,就為了救度眾生,出離(煩惱)生死而得入(清淨)涅槃,若世間不可忍,眾生不易度,佛的出世因緣或許暫時不得圓滿。 然而,《法華經》的答覆是: 「 是諸眾生, 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 由此可知,佛的智慧功德,是足以住世度眾而無礙( 自在)的;上述的問訊,為我們展示了諸佛菩薩之間的默契。 1]   《 西域記 》 云:「 天竺致敬之式,其儀有九: 一、 發言問訊; 二、 俯首致敬; 三、 柔首高揖; 四、 合掌手拱; 五、 屈膝; 六、 長跪; 七、 手肘據地; 八、 五輪著地; 九、 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為一拜。 」

藕思(DM).66~75

图片
  75-1. 明. 《 三山來禪師語錄 》 : 「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 現成公案莫思量,眼前若錯過,何處可承當。 」  擬之於念佛往生:春耕( 信受願生)、夏耘(相續稱名)、秋收(決定不疑)、冬藏(往生無礙)。一年365日24節氣,   隨作務, 隨念佛 , 以此調身並調心,從早到晚, 想到就念,成為生活重點,讓念佛之聲,充滿人際空間: 春夏秋冬皆念佛,苦樂憂喜常稱名,貧富貴賤無條件,士農工商同往生! 佛增信心人增願, 喜滿乾坤福滿門 .     秋收: 向晚 (老) 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1] 。 ( 此土- 日光隱沒)     冬藏: 萬劫修行相好身, 身光知是幾由旬?消磨歲月無窮壽,含裹虛空不老春 [2] 。 ( 彼國- 佛光遍照)      75-2. 人間的日沒( 西方),是淨土的心開(佛國);娑婆身死,極樂蓮生,此間日光(壽命)有出沒、有長短,彼國佛光(壽量)無極限、無障礙。以季節為喻,念佛人之年老臨終,如秋天之肅殺(業盡)與收成(佛迎);命終往生,如冬季之枯槁(報息)與持種(新生)。 齊豫 :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 極樂淨土)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流浪 ( 無明業報)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澗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 ( 外境幻影) ……還有, 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 不明諸法緣起而妄起貪嗔、不聞彌陀佛名而迷逐偏邪) 。 74- 念佛為因, 佛願為緣,因緣和合,五乘齊入報土。本願之緣是關鍵 、 重點,含括因 与 果(皆乃阿彌陀佛無條件 的 恩賜):眾生念佛(因)往生(果)之事,由阿彌陀佛開 啟 ( 布署) 並 完成( 攝受),眾生只是被動 的 承受者(弱緣)。此被動性(隨順 、 任憑)乃阿彌陀佛慈悲功德力所觸動 、 啟 發而信而願而行, 至於為何如此,行者也不自知,故名不思議,可謂之無知 的 幸福,不須行者 的 操心 与 奮鬥,就如腹中胎兒 、 懷中嬰兒,在個人意識仍未成熟 ( 自覺) 之前,法爾 的 順從阿彌陀佛大願業力 及 救度功德而成就—與這一切相關 的 教理 、 原則 、 流程,在淨土三經中已有完整 的 開示,祖師論註也有精闢 的 闡釋,我輩愚痴行者只能信受奉行,聽聞轉述,而不須另有創意 与 特見;因為, 稱名往生最重要, 著述立說且隨緣。 73-- 除了諸佛與大菩薩, 誰有

火宅+闇宅

图片
  火宅 與 闇宅 ( 象山慶’24.7.14)   一 、 火宅 與 熱腦      三界喻為火宅, 最著名 的 是《法華經.譬喻品》: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 等 火,熾然不息。 這是「法華七喻 [1] 」之一,乃釋尊應舍利弗三次勸請,而以「火宅三車」為喻,宣講「一乘」妙法:某長 者 為救度「身陷火海而樂著其中」 的 子女,乃以羊 、 鹿 、 牛三種車為禮物,引誘他們出離火宅,後來卻各賜一台大白牛車, 此喻 的 深意是 「 會三歸一, 唯一大乘」 ;但此處要談 的 是 「 火宅」 的 形象類比 。《法華經. 譬喻品》以約五千字 的的 散文(長行)叙述,及大段四言偈頌,細膩 的 描述長 者 家宅 的 朽壞 、 諸子遊戲 的 場景。佛知眾生沉溺五欲,不知三界之苦;於是施設了特殊 的 方便,以誘導眾生出離三毒(五欲) [2] 之火宅,修學大乘於終於成佛。 《法華經. 譬喻品》 說 , 釋尊已斷盡一切無明煩惱, 具足一切智慧功德,而起大慈悲心,示現於娑婆降生,就為了度脫一切眾生於 「 愚癡闇蔽, 三毒之火」 , 並進而施以教化, 「 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什麼說三界是 「 朽故火宅」? 經中說眾生被 「 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 之所燒煮, 又為了 「 五欲財利 、 貪著追求」 而現生受種種苦, 死後墮三惡道,更受 「 地獄 . 畜生. 餓鬼」 之苦;若幸運而生天上 、 人間, 也 須受 「 貧窮困苦,愛別離苦,冤憎會苦… 」 種種諸苦; 但眾生被煩惱 與 惡業所遮蔽, 而 「 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 」, 似乎習以為常, 就在三界六道中 「 東西馳走」 的 長劫輪迴, 似乎習以為常,故而 「 雖遭大苦, 不以為患」 ;根本 的 說, 三苦八苦之火,從二無明 、 四顛倒而起,而眾生不能詳察為何苦?以何集?故不生厭:亦不能觀想修何道?滅其苦,故不求解脫;如此癡中增癡 、 苦上加苦;諸佛世尊雖視 「 一切眾生,皆是我子 」 , 然諸眾生 「 深著世樂,無有慧心 」 , 佛有見於此, 便作是念: 「 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 與 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 」 ;而三界火宅, 充滿了各種苦難, 「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 然而, 眾生貪著於種種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