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誕節.母難日--浴佛念佛報深恩

 


佛誕節.母難日--浴佛念佛報深恩   (淨慶2022.4.10)

 1.佛誕日,浴佛節—自淨其意

佛誕日,又稱「浴佛節」、「灌佛會」、「龍華會」、「華嚴會」。據云,農曆四月八日,是教主本師釋迦牟尼誕生日[1],佛教寺廟多舉辦「浴佛」法會。佛世,印度數十國,所訂年曆各不同,佛誕的正確日期,難以考證;但南北傳佛教徒所定的佛誕日,相差不遠。有人說,中國舊傳以四月初八為佛誕,是小乘之大眾、一切有、犢子等三系,及大乘佛教所共用[2]。西晉.沙門釋法炬/譯《灌洗佛形像經》云「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出生、出家(入山學道)、般涅槃、成佛,之所以選在四月八日,乃因「春夏之際,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不寒不熱,時氣和適。」後漢.西域三藏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菩薩降身品》第二云:

於是能仁菩薩,化乘白象,來就母胎。……十月已滿,太子身成,到四月七日,夫人出遊,過流民樹下,眾花開化。明星出時,夫人攀樹枝,便從右脇生[3],墮地行七步,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釋梵四王,與其官屬,諸龍鬼神,閱叉揵陀羅阿須倫,皆來侍衛。有龍王兄弟,一名迦羅,二名欝迦羅,左雨溫水,右雨冷泉。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

菩薩初下,化乘白象,冠日之精,因母晝寢,而示夢焉,從右脅入。……自夫人懷妊,天為獻飲食,自然日至,夫人得而享之,不知所從來,不復饗王廚,以為苦且辛。到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時,化從右脅生,墮地,即行七步,舉右手住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何可樂者。」是時天地大動,宮中盡明,梵釋神天,皆下於空中侍,四天王接置金機上,以天香湯,浴太子身。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普曜經.欲生時三十二瑞品》第五云:

爾時菩薩從右脇生,忽然見身住寶蓮華,墮地行七步,顯揚梵音,無常訓教,「我當救度,天上天下,為天人尊,斷生死苦,三界無上,使一切眾,無為常安。」天帝釋梵忽然來下,雜名香水,洗浴菩薩,九龍在上,而下香水,洗浴聖尊。洗浴竟已,身心清淨。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灌洗佛形像經》云:

為王太子,以四月八日,夜半明星出時生,墮地行七步,舉右手而言:「天上天下,唯吾為尊,當為天人,作無上師。」太子生時,地為大動,第一四天王,乃至梵天忉利天王,其中諸天,各持十二種香和湯,雜種名花,以浴太子。……佛滅後,當至心念佛無量功德之力,浴佛形像,如佛在時,得福無量,不可稱數。

有人說:古印度「洗浴、供像」的風俗,結合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模擬釋尊誕生的瑞相,發展了佛教的灌沐供養之儀式。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云,印度寺廟每天浴佛,中午鳴楗錘,藉浴佛而「外沐佛身,內淨自心」。西域寺院張寶蓋,殿側列香瓶,僧人在佛像上塗以磨香,灌以香水,以白巾拭乾,將佛像置於彩花的大殿中。大眾各自在頭頂上滴吉祥水,以生「清淨」心,蕩「昏沉」業。北傳最早的「浴佛」見於《三國志.吳書.劉繇傳》;南北朝,佛教影響擴大,「佛誕節」成為對立政權的共同性節日,香花浴佛、佛像巡遊…….。每逢浴佛節,寺院在路邊設飯食,供往來人自由取食:「經數十里,人民來觀及就食且萬人」。浴佛之意,除了淨化三業,並廣結善緣、與民同慶。《魏書•釋老志》,北魏太武帝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輿諸佛像,行於廣衢」,並「親御門樓,觀臨散花,以致禮敬」;遷都洛陽後,城內的長秋寺、宗聖寺、景明寺等千像巡行,傾動全城。[4]江南亦如此,《荊楚歲時記》曰:「四月八日,諸寺各設齋,以五色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五世紀,浴佛已成為地方節慶,社會各階層盛大舉辦;《唐會要》卷82云,朝廷定四月初八為佛誕日,並列入官方例假。宋詩人尹煥曾慨嘆:「今四月八日,浮屠氏盛為香花供。問之,則曰佛生日也。吾徒衣逢掖之衣者,深衣大帶者,問以孔聖生之日,則愕眙左右顧,莫知所以為對,非闕歟?」元刊《敕修百丈清規》有〈佛降誕〉文,浴佛成了叢林制度。漢傳佛教的浴佛相沿至今,開發了許多的浴佛文化。

清.康熙23年(1685)蔣毓英《臺灣府志》載:「四月八日,各院僧於閱月前,沿門索施,作龍華會,俗謂之『洗佛』。」臺灣佛教寺院及佛教徒依慣例於農曆四月初八前後紀念及浴佛。佛教與民眾發起連署「國定佛誕節」,1999年,中華民國內政部正式納入佛陀誕辰紀念日,由有關機關、團體舉行紀念活動。

如上所述,浴佛源於古印度,傳入中國有了發展與轉化;清朝之後,更與早課「聖誕普佛」儀軌結合。浴佛過程中,洗浴佛像、敲擊法器,並唱誦「浴佛偈」是儀式的核心[5]。唐.般若/譯 《華嚴經》卷11云「香水沐浴」有十種功德:能除風、去魑魅、精氣充實、增益壽命、解諸勞乏、身體柔軟、淨除垢穢、長養氣力、令人膽勇、善去煩熱。佛門課誦〈浴佛讚〉:「九龍吐水,沐浴金身,天上天下獨 為尊,七步寶蓮生,威德光明,法界永沾恩。」後趙石虎曾於4月8日,以「九龍」浴太子之像,慶祝佛誕,後來被官方借喻為皇帝的生日,如唐玄宗宰相張說上奏:「開元神武皇帝陛下,二氣含神,九龍浴聖。」五代大臣呈〈上嘉慶節表〉「當九龍浴聖之辰」。[6]

有人說,浴佛的意義是:一、啟發個人內心的智慧之光,洗滌心意識的三毒之垢。二、紀念佛陀的慈悲,以淨水浴佛,以淨齋供佛,以財物布施,不忘佛德。[7]唐.三藏法師義淨/奉昭譯《浴佛功德經》云:

佛告清淨慧菩薩言:「汝等當於如來起正念心,勿著二邊,迷於空有;於諸善品,渴仰無厭;三解脫門,善修智慧;常求出離,勿住生死;於諸眾生,起大慈悲,願得速成三種身故。……既安置已,更燒諸香,親對像前,虔誠合掌,而說讚曰:「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功德莊嚴聚,願彼五濁眾生類,速證如來淨法身。戒定慧解知見香,遍十方剎常芬馥,願此香烟亦如是,無量無邊作佛事。亦願三塗苦輪息,悉令除熱得清涼,皆發無上菩提心,永出愛河登彼岸。」

此經中開示了兩個重點:

     一、浴佛的過程:「若浴像時,1.應以牛頭栴檀,白檀紫檀沈水,熏陸欝金香,龍腦香,零陵藿香等,於淨石上磨作香泥,用為香水,置淨器中。2.於清淨處,以好土作壇,或方或圓,隨時大小,上置浴床,中安佛像,灌以香湯,淨潔洗沐,重澆清水,所用之水皆須淨瀘,勿使損虫。3.其浴像水,兩指瀝取,安自頂上,名吉祥水;4.瀉於淨地,莫令足踏。5.以細軟巾,拭像令淨,燒諸名香,周遍香馥,安置本處。」唐.天竺三藏寶思惟/譯《佛說浴像功德經》亦云:「先作方壇敷妙床座,於上置佛,以諸香水,次第浴之;用諸香水,周遍訖已,復以淨水,於上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許洗像之水,置自頭上,燒種種香,以為供養。」除了今日常行的「以香湯灌(浴)佛肩[8]」三次,另由參與浴佛者「以兩指瀝取少許洗像之水,置己頭上」及「燒諸名香,以為供養」。相對而言,浴佛之「儀式」極簡要,佛教徒以此宣揚佛法,一般人或於禮佛供佛之餘,也隨緣喝香湯[9],既有信仰上的淨心祈福,更有現實上的清熱解毒。

     二、浴佛的功德:「浴像法,諸供養中最為第一,勝以恒河沙等七寶布施。」由如是浴佛像故,能令人天大眾,1.現受富樂,無病延年。2.於所願求,無不遂意。3.親友眷屬,悉皆安隱。4.長辭八難,永出苦源。5.不受女身,速成正覺。[10]

或有人問:「菩薩本自清淨無垢,為什麼出生之時,四天王或九龍王以香湯為之洗浴」?晉.竺法護/譯《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云:「凡人初生皆當洗浴,菩薩清淨,隨俗而浴,況世人乎?故現此義,是為菩薩善權方便。」這個方便,給了世人一個「浴佛」自淨其心及多受功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四月初八佛誕日,是漢(北)傳佛教的說法,南傳佛教則過「衛塞節」Vesak,古印度陰曆的月份,約陽曆四、五月,紀念佛陀誕生、成道及涅槃。聯合國於1999年公訂國際衛塞節(International Day of Vesak),但每年陰曆月圓換算陽曆的日期不定。佛成道日:漢地十二月初八是釋尊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也稱「法寶節」。佛出家日:漢地二月初八是釋尊捨尊位,出家修道。佛滅日:漢地二月十五這是釋尊入涅槃。

[2]印順法師,〈佛教史地考論-五、紀念佛誕說佛誕〉


[3]《佛所行讚》:「菩薩右脅生,大悲救世間,不令母苦惱。」西晋.竺法護/譯《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何故菩薩從右脇生?若不如是眾人有疑,則謂菩薩因由遘精而處胎藏,不為化育,眾必懷結,猶預難決,是故示現令人開解。菩薩雖從右脇而生,母無瘡瘠出入之患,往古尊聖,因時如然,所行無違,是為菩薩善權方便。……菩薩至尊三界之上,雖處胎中如日炤水,淨無所著,不增不減,故現脇生,不與凡同。」〈本師釋迦牟尼佛從「右脅出生」的事證〉;有人說,以出產門的順序,「右脅」生:右肩→頭→左肩,「口面」生:頭頂→臉面…… 。谷峰<右脅出生的三種解讀>:1.異於凡俗;2.清淨聖潔;3.古印度的種姓。《修行本起經》:(1)菩薩夢中投胎,摩耶夫人覺而有娠;(2)摩耶夫人孕期不吃凡間食物(由諸天供奉);(3)摩耶夫人自然持戒,踐行六度;(4)太子出生,龍王兄弟為他沐浴。這些細節也都印證了「清淨」出生。


[4] <敦煌「浴佛節」圖記>,蕭玉娟《民俗節慶與佛教文化之探究——以四月八日浴佛節為例》:宗教與世俗結合,鎔鑄新的民俗意涵,而浴佛節日所表達佛教的教義卻貫徹始終。以佛教節日而言,浴佛節曾掀起時代的狂潮,上至君王,下迨平民,莫不歡欣鼓舞,虔誠迎佛祈福。李童<漢魏六朝佛誕節儀考述>:漢魏六朝,如浴佛、行像、散花、伎樂表演、造幡求福等印度傳統佛誕節儀,先後被引進中國;而施齋、抄經、造像之類非印度傳統佛誕節儀,也在地方化過程被增衍,把佛誕日演成了中國的一個節日。 張靖委 <飲佛祖洗身軀水:臺灣本土浴佛香湯民俗觀>


[5] 吳佩珊,《儀式、音樂、意義:台灣浴佛法會之研究》,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所碩論2008


[6]<浴佛節的緣起和意義>,慧炬611期

[7]竺摩法師〈浴佛節的史實與意義〉

[8] 教界另有〈浴佛,應從何部位灌淋〉的討論,乃至於「洗」洗腳、「澡」洗手(盥)、「沐」洗頭、「浴」洗身、「漱」洗口、「灌」澆地……用字的考究。

[9]《禪林象器箋》第廿五類.飲啖門/七香湯方:「陳皮(中)茯苓(中)地骨皮(小)肉桂(小)當歸(小)枳殼(小)甘草(少)。敕修清規知殿云:佛誕日,浴佛煎湯,供大眾。忠曰:蓋此亦七香湯之類歟。凡中華俗,早朝喫湯,……律家有甘露湯,早朝喫之,居家必用。」宋朝以前用滲入香料的五色香湯灌沐佛像,後來以七種藥材熬製飲用的「七香湯」,於佛誕日浴佛,以供大眾。各地的材料與比例或有變化,不變的是甘草,味甘平,潤肺、解毒,在病菌滋生的初夏飲用,可保健,又稱「甘露水」。飲香湯時,當願眾生,解除熱惱,身心清涼。

[10]另,唐譯《佛說浴像功德經》云:「以華香幡蓋而以供養,復以香水浴如來身,復以寶蓋彌覆其上,以諸飲食鼓樂弦歌讚詠如來,以此功德迴向一切種智,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乃至得成無上菩提。……我滅度後有二種舍利,一者法身,二者化身。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養舍利,造佛形像,如大麥等,造塔如菴羅果,表剎如針,蓋如浮萍,持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置其中,所得功德,如我在世等無差別。如是之人,得十五種功德:…… 。」此處所說「若佛在世,及滅度後……云何浴像」,似不限於佛誕日之浴佛。

2.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

   悉達多太子出生七日,其母摩耶夫人[1]命終;中國佛教史上曾因此事,引起一些討論:「但有歸禮諸佛,並得益壽延年;何故親誕神儀,翻成短壽?[2]」吳.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

(太子)適生七日,其母命終,以懷天人師,功福大故,上生忉利,封受自然。菩薩本知,母人之德,不堪受其禮故,因其將終,而從之生。

此經的說明:1.佛母孕育「天人師」釋尊,功德甚大,故棄此人間而升忉利天,享受大福報。2.釋尊預知摩耶「不堪受其禮」,故而選在她臨終之前七日降生。《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三:

菩薩本知母人之德,以其本願如是,生如來身。以生如來,滿本願故,不堪受其禮故,因其將終,爾時大眾,異口同音讚歎摩耶:「善哉摩耶!得生如來,天人世間,無與等者。」…… (鹿母夫人)立誓願:『我供養是五百辟支佛,并起五百塔,供養舍利功德,悉以迴向,普及一切眾生。令我來世,……但生一子,能發道心,現世出家,得一切智。」[3]

此經則以「生如來,滿本願」故,其本願乃前世為鹿母夫人曾發誓,並「供養五百辟支佛,及修無量善業」,是故今世「得生一子,出家成佛」,誓願既成就,故七日命終。唐.釋智周/撰《法華經玄贊.攝釋》卷1亦云:

如來設化,事不一途,舉動施為,非無所以。且傳釋云:「佛在知足,將降人中,先觀閻浮所有四事:一觀生中國,二觀生剎帝利家,三觀眾生根器,四觀所生母七日命終。」菩薩不欲屈節女人,故有斯志。故《目連問經》云:父母生我時,七日便壽終,所以者何?母人之德,不堪受其禮故。……又按《佛本行經》,總有三釋:一云,太子誕生,適滿七日,摩耶夫人,更不能得諸天威力,復不得太子在胎所受快樂,以力薄故,其形羸瘦,遂命終矣。二云,……但往昔來,常有是法,何以故?以諸菩薩,幼年出家,母見是事,其心破裂,即便命終。三云,薩婆多師復作是言,其菩薩母,見所生子,身體洪滿,端正可喜,於世少雙;既覩如是希奇之事,未曾有法,歡喜踊躍,逼滿身中,以不勝故,即便命終。

此釋多引經文,講得更詳細,除了頌曰「佛為天人尊,諸道無能及,女人德薄淺,不堪受其禮」之外,又引《佛本行經》三釋:1.太子誕生七日,摩耶夫人不得「諸天威力」護持及「太子在胎」受樂,故力薄形羸而命終。2.古來或有孩子「幼年出家」,其母「心碎而死」的例子。3.其母見所生子,「身強形端,世間少有」,故歡喜不勝而命終。

又引《大乘方便經》云「菩薩先以天眼觀摩耶夫人命根,滿十月已,餘有七日在」,於是從兜率天來入胎,這是預知夫人「命根欲盡」,故非菩薩之「過咎」。這是呼應前文「佛將降人中,先觀閻浮四事」之四「所生母七日命終」,因此,是摩耶夫人的壽限,給了釋尊方便,而不是因難產致死。《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云:「何故菩薩生後七日,其母便薨?后壽終盡,福應昇天,非菩薩咎。前處兜術,觀后摩耶大命將終,餘有十月七日之期,故從兜術神變來下,現入后藏。以是推之,非菩薩咎,是為菩薩善權方便。」《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 3亦云:「又復何緣,摩耶夫人生菩薩已,七日命終?豈非菩薩咎耶?所謂菩薩於兜率天,將欲下降,入母胎藏,先以天眼審諦觀察,見摩耶夫人所有壽量滿足十月,餘復七日,即當命盡。菩薩如是觀已,乃入胎藏住。經十月。由此因緣,摩耶夫人七日命終,壽量盡故,非菩薩咎。」唐.釋棲復《法華玄贊要集》卷九對前引「三釋」有所評論:

若大術(摩耶夫人)不堪受臣子之禮,即七日命終;淨飯既是所尊,何故多時不死。……(牟云)三解恐非當:若言不得諸天威力,及守胎者……未降胎前,諸天不護,即合早死。其次,見子出家,其心碎烈者……諸部皆言二十九出家,林中剃髮。云何七日便見出家?又言歡喜不勝,因壽命盡者……若爾,初生喜心偏重,云何七日,方乃薨耶?……謨云「一期報盡命終」,稍親也。又云「功德力故,合生上界」,為正義也。

《要集》認為三釋「非當」,唯「夫人壽命,唯在七日」及「有大功德,升天享福」,較近理,是正解。就是說,摩耶夫人依其本願而誕生釋尊,願行成就、功德圓滿,人間難以兌現其福報,故七日命終而享天福。

   其實,摩耶夫人(Mahāmāyā),又稱大幻化,過去生曾發願,永世常為菩薩之母,於一切種姓生處而受形,與佛陀為多生之母子。要孕育佛陀之聖胎,必有三十二種功德相……。摩耶夫人來人間,是為了釋迦世尊的宿胎與誕生。[4]從天上來,生子之後七日,又回天上去。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第41參,提及摩耶夫人為一切諸佛之母:

摩耶夫人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願智幻莊嚴解脫門,是故常為諸菩薩母。……往昔所有無量諸佛,悉亦如是而為其母。善男子!我昔曾作蓮華池神,時有菩薩於蓮華藏忽然化生,我即捧持瞻侍養育,一切世間皆共號我為菩薩母;又我昔為菩提場神,時有菩薩於我懷中忽然化生,世亦號我為菩薩母。善男子!如是所有無量菩薩住最後身,於此世界種種方便,示現受生廣大神變,我皆為母。

從上引經文可知,摩耶夫人是菩薩(成就「大願智幻解脫門」)[5] 再來的大權示現,配合釋尊的八相成道,不能以業報凡夫的母子關係為類比;但是尊為了教化世間眾生,皆能感恩行孝,而升忉利天為母說法[6],留下幾部經,被中國人稱為「佛門孝經」。《摩訶摩耶經》[7]云: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受佛教敕,即便往至摩訶摩耶所,具以佛言而往白之,並誦如來所說之偈;時摩訶摩耶聞斯語已,乳自流出,而作是言:「若審決定,是我所生悉達多者,當令乳汁,直至口中。」……如來既見母至,便以梵音而白母言:「身所經處,與苦樂俱,當修涅槃,永離苦樂。」

《雜寶藏經》〈佛於忉利天上為母摩耶說法緣〉:

作是語已,即往忉利天上,在一樹下,夏坐安居,為母摩耶及無量諸天說法,皆獲見諦。……佛告諸比丘:「拔濟父母,有大功德。我由拔母,世世無難,自致成佛。以是義故,諸比丘等,各應孝順供養父母。」

另有云,佛陀在入滅前(在《法華經》後,《涅槃經》前),升忉利天宮為母親說《地藏經》,為此三事:⑴為母説法:報答摩耶夫人生育深恩,獎倡四眾弟子重孝道。⑵慰别天眾:入涅槃之前,謝慰並託付諸天人護持「末法」之學佛人。⑶付囑地藏:佛前佛後之眾生,業障特重,盼地藏菩薩多護持,不令墮三途。[8]清.靈乘《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緣起:

我佛將熄應火,昇忉利天,為母談(地藏菩薩本願)經,令見道跡。正以示出世之大孝,其在我釋氏歟。……初明能化之主,即大士分身泥犁,以孝行化,令生人天之主也;次明所化之機,即不孝二親三寶,造惡墮苦之罪輩也;三明度脫之緣,即令人讀孝順之經,供大孝之像,成機感度脫之緣也;四明成佛之因,即令其念佛孝名,布施順福,得成無上之菩提也。……豈非孝順之行,為一經之正宗者哉。

按《增一阿含經》,乃帝釋所請,謂「諸佛皆上升忉利,為母說法,如來亦應為聖母說法。」於是如來與千比丘,於安達羅國曲女城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以報生身之 恩。……妙玄云:摩耶是千佛之母,是大權法身上地;豈有凡夫,能懷那羅延菩薩耶?

同書之清.徐倬〈序〉云:「竺氏之為教,以無相為宗,以空諸所有為諦,獨所云孝者,則世出世間俱不能廢,是所謂此心同,此理同也。」清.李宗鄴〈序〉亦云:「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復召地藏大士,永為幽冥教主,為世人有親者,皆得報本薦親,咸登極樂。……是經,實為釋氏之孝經。」〈1936重印/季聖一.序〉云:「地藏經,乃我佛所說之出世孝經也!我佛自成道以來,悲憫為懷,廣施化度,既以涅槃期迫,親恩未報,遂昇忉利,為母說法;……地藏因地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發弘願;不啻我佛之心,若合符節。」

   悉達多太子誕生後七日,摩耶夫人命終,來不及盡生前之孝養;雖然佛母懷孕生產並無痛苦,往生忉利也是受天福之樂;但是,釋尊為了教化世間眾生,應知父母之恩而及時行孝;乃至勤修佛法,以超度父母,永出六道輪迴之苦;因此,特於說法(四十九年)已畢,入涅槃之前,與眾弟子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示範了佛陀出世之大孝,令一切四眾弟子知所效法也。

不久之後,釋尊娑婆度化之緣已圓滿,示現入涅槃,《經律異相》卷第 4 〔佛部第一〕摩耶五衰相現六云:佛入涅槃,摩耶夫人在天上五衰相現,又得五夢,驚醒而說:「此非吉祥,必是我子涅槃之相。」阿那律殯佛已畢,昇忉利天,以偈告摩耶夫人;夫人氣絕良久,與諸眷屬,下來人間雙樹間,見僧伽梨及鉢錫,號慟復蘇曰:「我子福度天人,今此諸物,空無有主。」佛聽此言,即以神力, 開啟棺蓋,合掌而起,放大光明,告慰其母:「遠屈來下,諸行法爾,願勿啼泣。」[9]又《摩訶摩耶經》卷下云,世尊與母辭別,而說偈:「我生分已盡,梵行久已立,所作皆已辦,不受於後有。願母自安慰,不須苦憂惱,一切行無常,住是生滅法;生滅既滅已,寂滅為最樂。」[10]這是摩耶夫人與釋尊今生(八相成道)母子關係的最後場景;從入胎、出生、天界說法,涅槃慰言,釋尊自始至終以出世之智慧與度化之方便,告諭其母,並教誡眾生,這才是無上正真之大孝也。

3.母難日、母親節

    從上所述,「佛誕七日,佛母命終」,一般人或以世俗見而懷疑,問難,或藉此教導子女及時行孝,而有「母難日」之說;這兩種觀點或不適用於摩耶夫人與悉達多太子,《佛本行集經》卷11云:摩耶夫人在娑婆命終,即往生忉利天宮,受無量天女之圍繞供養;又從虛空下,對淨飯王說:我之前懷胎十月,受於快樂;而今生在天宮,還受快樂:「彼樂此樂,一種無殊」。又說偈禮讚太子云:「形體炳著真金容,諸根寂靜善調御,我子巧能說諸法,善行頂禮最勝尊。」說完,仍回天界。不久,釋尊就升天為母說法而方便示現了出世之大孝。

中國人模仿「佛誕節」而有了慶祝個人「生日」的習俗;但也有體恤《佛說孝子經》云「懷之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的辛苦,而認為「生日」不宜歡宴,《隋書•高祖紀》云,仁壽三年頒詔曰︰「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內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斷屠。」《貞觀政要》卷七,貞觀十七年謂侍臣曰:「今日(十二月癸丑)是朕生日,俗間以生日可爲喜樂,在朕情,翻成感思。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追求侍養,永不可得。……奈何以劬勞之辰,遂爲宴樂之事!」元.白珽《湛淵靜語》云:「劉極齋宏濟,蜀人,遇誕日,必齋沐焚香端坐,曰:父憂母難之日也。」而《西遊記》第17回云「後日是我母難之日」;此詞或因此流傳於民間。《安士全書.萬善先資集》云:

誕日稱觴,誠為樂事。然當念今日濟濟兒孫,銜杯上壽之辰,正是昔年「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之日。……昔唐太宗居萬乘之尊,猶且生日不敢為樂,況其他乎?敢告仁人孝子,每逢誕期,宜憮然自思曰:「今日無逸樂為也,當年父兮母兮,為吾不肖形骸,幾度彷徨瀕死,在此日也。今日無逸樂為也,當年過此日後,慈母夜夜朝朝,懷我腹我,推燥就濕,數載不得安眠也。今日無逸樂為也,吾則妻孥完具,安享家貲,不知父母託生何道,此時苦樂何如也。」縱或廣修善事,以資冥福,猶恐不及;忍以母難之期,為群飲酣歌之用哉!

我輩凡夫既無釋尊之大智大悲大功德以度化親人;乃至業力使然,煩惱所致,而不知感恩,或無力回報;而偶然聽說:每個人的生日就是「母難日」,若有所感觸,而願多一分同理心去體會母親的辛勞,多一些溫軟語去安慰母親的憂煩,乃至獻上少許母親歡喜的行為與禮物,雖也「寸草心」難報「三春暉」,亦不失今生「母子」一場善緣。這或許是活在「科技與消費」時代的我們,所能想到做到的輕薄孝心與短小孝行吧。有人說:有一種愛,平凡而偉大;有一份情,無私而博大。綿綿不斷,情義深長,這就是母愛。詩人余光中〈母難日三題〉云:

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

 矛盾世界:快樂的世界啊,當初我們見面,你迎我以微笑,而我答你以大哭,驚天動地!悲哀的世界啊,最後我們分手,我送你以大哭,而你答我以無言,關天閉地。……

天國地府:每年到母難日,總握著電話筒,很想撥一個電話,給久別的母親,只為了再聽一次,一次也好,催眠的磁性母音。……「這世界從你走後,變得已不能指認,唯一不變的,只有對你永久的感恩。」

其次,或由「佛誕日」與「母難日」的聯想,近年來台灣有些佛教團體以「浴佛節」與「母親節」合併慶祝。如,佛光山以佛誕日與母親節(五月第二週日)共同舉行[11],慈濟功德會則佛誕日、母親節、慈濟日三節合一[12];這麼做,或有其意義與方便,但也不必然如此。因為,「母難日」不等於「母親節」,每個人的出生日就是他的母難日,可以說,一年365日都是(不同人的)母難日;而台灣所跟進的母親節[13],卻只是美國人的特定節日,並不具世界性與代表性[14]。曾有人提倡以「孟母」為中國母親節(農曆四月二日),也接近於佛誕日[15];但何者為恰當,至今似未有定論。

以(中印佛教)「浴佛節」與(美國基督教)「母親節」結合,或許是一種跨文化、跨宗教的創舉,「浴佛」淨心與「報母」孝心的連結,以「母難日」之感恩、報恩為中介,而成就了八福田之「敬」田 (佛、聖人、僧) 、「恩」田 (和尚、阿闍黎、父、母)。

進而言之,除了少數例外(單親),大多數的家庭中,父母為一體,分工(外內)合作,生養兒女;雖無所謂「雙親」節[16],但父、母各有節日,操持家務的辛苦一樣,愛護兒女的心情也類似,且(夫妻)互相陪伴、關懷、成全;因此,為人子女者,感恩報恩的心行,不應於父母有分別(輕重、取捨);也有人認為,女性在古今中外的社會地位較男性為低,所受待遇也較男性為差,因此,子女行孝應對母親多幾分尊重與關注,佛經中亦多在為母者之受難上詳說,如《父母恩重難報經》云:

母胎懷子,凡經十月,甚為辛苦。如斯重苦,出生此兒,更分析言,尚有十恩:一,懷胎守護恩;二,臨產受苦恩;三,生子忘憂恩;四,咽苦吐甘恩;五,回干就濕恩;六,哺乳養育恩;七,洗濯不淨恩;八,遠行憶念恩;九,深加體恤恩;十,究竟憐憫恩。

《佛說孝子經》云:

親之生子,懷之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既生之後,推燥臥濕;精誠之至,血化為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詔;禮賂師友,奉貢君長。子顏和悅,親亦欣豫;子設慘戚,親心焦枯。出門愛念,入則存之;心懷惕惕,懼其不善。親恩若此,何以報之?

為人子女者,於浴佛節+母親節之慶讚,或可從「佛誕日」「母難日」的雙重視角,仔細體會佛經所細述的內容,並尋求最適當最有效的報恩之孝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摩耶夫人與淨飯王結婚後20年沒有生育;四十幾歲生下悉達多太子,是高齡產婦。「摩耶」梵語、巴利語為幻化,尼泊爾語是「愛」

[2]唐.鏡水寺沙門棲復/集《法華玄贊要集》卷第九

[3] 佛說:其母前世惡口罵母,墮五百世鹿身。

[4]聖嚴法師,〈佛母摩耶夫人〉。《眾許摩訶帝經》:「(酥鉢囉沒馱王)後時復生一女,端嚴福相,最為其上,初生之時,有大光明,遍照國城,祥瑞非常,因慶賀日,即為立名,名摩賀摩耶。相師占曰:此女生男,具三十二相,為金輪王。……時釋迦菩薩,在兜率天宮,欲生人間,作五種觀察。……五觀母身:若是女人,智慧甚深,福德無量,諸相端嚴,持戒清潔,過去諸佛,同與受記,我即受生。今見摩耶,具上功德,復是王種,即乃生彼。……爾時,摩賀摩耶生太子已,七日命終,生忉利天,受五欲樂。」

[5]李炳老<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述.筆記>:慈願力故,受女身度脫眾生,如摩耶夫人,以「大幻大術」法門,永為千佛之母,為「順愛」法門度眾也。

[6] 《釋迦譜》云: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49年,等於「忉利」半天。摩耶夫人才往生不久,釋尊就升天為她說法。

[7] 又名《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二卷,齊.曇景/譯。

[8] 《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佛今上升忉利,為三事故: 一.為母說法,所以報鞠育之恩,酬劬勞之德,將以勵後世無恩之人也。二.為慰別天神,所以報一期擁護,併囑末世比丘,託令衛之,無魔事也。三.為六道辛苦,求出無期,付囑地藏,教護以待彌勒下生。」

 [9]簡意娟,〈故事創傷敘事的解構與療癒 —以《經律異相》為例>

[10]蔡淑慧,《漢譯佛典中佛陀時期八位女性敘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博論2012.12

[11]民國八十八年,國內佛教團體與立委積極促成「佛誕日」列為國定紀念日,並與「母親節」合併在五月第二個周日放假一天,同年內政部通過此案。……佛光山於凱達格蘭大道舉行「國定佛誕節暨母親節慶祝大會」,(2009.5.11中國時報)


[12]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三節合一──「佛誕日、母親節、全球慈濟日」。 全球慈濟志工舉辦浴佛或弘揚孝親理念的活動,慶祝三節合一的殊勝因緣,讚揚佛法之真善美、感念父母與天地眾生恩,期盼透過浴佛典禮,啟發人人心中善念,知恩、報恩、利益群生。……其一,於「佛教慈濟」,人人以佛心為己心,故應感恩三寶,這是「敬田」;其二,感念父母生育之恩、師長教導之恩,即是「恩田」;其三,感恩苦難眾生,讓我們從他們的示現了解苦諦,這是「悲田」。林紘任,《慈濟浴佛節儀及其思想探究》,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碩論2014


[13] 1931年5月10日由「台北女子高等學院」(日治台灣最高女學)舉辦了第一次母親節活動……..,沿襲至今,有90年歷史。

[14] 安娜‧賈維斯在格拉夫頓(Grafton美國西維吉尼亞州泰勒縣)的衛理主教會教堂,發起首次把母親節當成節日的活動。她選擇5月第2個星期天,最接近她母親的忌日。白色康乃馨是安母最喜歡的花,也成為象徵:「康乃馨不垂花瓣,而是從花心擁抱它們到死去,就如母親把孩子摟進心坎,母愛永不死」,……1914年,美國國會通過一條法律,威爾遜總統正式公告母親節為國定假日。「母親節」頌揚的是生育者、教養者、家庭主婦「對家庭的犧牲奉獻」。有人認為:美國的母親節,遠非“世界的”,……世界上已有40多國設立自己的母親節。……前臺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說:「中國人過洋節就像是進別人家的祠堂,拜別人的祖宗,拜了半天不知姓張姓李何方神聖!」……異質文化的母親節,難以傳承中華的「母教」與「孝道」之傳統。

[15] 孟子的母親仉氏是最突出的中華賢母,孟子3歲喪父,她擔負起教養孟子的全部責任,漢朝《韓詩外傳》、《母儀傳》都有記載;唐玄宗天寶七年頒詔祭祀「孟母」。

[16]關於「父親節」,世界各地因不同的歷史、文化而選在不同日期。台灣採用的是1945年中央政府通令國遵行的「八月八日」的諧音。

4.浴佛念佛,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按《摩訶摩耶經》,佛兩次為母說法,在忉利天云:「身所經處,與苦樂俱,當修涅槃,永離苦樂。」入涅槃前云:「一切行無常,住是生滅法;生滅既滅已,寂滅為最樂。」這是如(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四)「雪山偈」所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己,寂滅為樂。」是佛法修行的因果概括,《地藏菩薩本願經,稱佛名號品》則特標「稱念佛名」滅罪出苦的大利云:

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若有臨命終時,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銷滅[1]。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銷滅。何況眾生自稱自念,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清.靈乘《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卷四云:

佛名稱揚,獲福無量,良以諸佛如來,大慈愍物,降靈在俗,濟度為先,有心希仰,無不蒙益。……然諸經論,唯讚西方阿彌陀佛,接引娑婆,願力偏重,是以普賢行願,獨指彌陀為至。若人於生死時,果能真誠稱念,感應尤多,所謂:不動步而歸淨土,安俟階梯;非思量而證彌陀,豈存言念。……無間罪業雖重,經劫難出,承臨終念佛之力,則倒惑不起。法性現前,故能滅也。

《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亦云:

一切諸佛皆具十號,響頒人天,若言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此指世間因緣之法,名物皆妄,兩不相到,故云然耳;今夫諸佛名號,名實皆真,故纔舉鴻名,萬德全備;一稱嘉號,眾罪齊消。……慈雲懺主云:言念佛者,或但稱名號,執持不散,亦於現身而得見佛。此間現見,多是稱佛名號為上。……諸經皆讚阿彌陀佛,以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若專念阿彌陀佛,即與稱諸佛等,……若念若稱,或事或理,盡脫苦輪,同生淨土者矣。……稱佛名號,固為成佛根本。

亦如釋尊於《觀經》為韋提希夫人說往生淨土的結論「持無量壽佛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地藏經》為摩耶夫人說獲福滅罪的妙法,也是「稱念佛名」「除五無間罪」「終不墮惡道」;由此可知,為人子女者,於母難日或平常日,乃至父母臨終、亡故,為了感恩盡孝,於世俗一般的孝養之外,最簡易而殊勝的方法就是「念佛」:除了自念,也勸父母念,一切念佛功德互相迴向,生前身心安樂,命終往生極樂,如此「生,事之以念佛;死葬之以念佛、祭之以念佛」,親子眷屬於彌陀淨土團圓、成佛,回願度眾,才是世間出世間無上至真之大孝!慧淨法師<佛誕節如何報佛恩>云:

自信教人信,真成報佛恩--《楞嚴經》:「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但這是聖道門難行道,也是菩薩的境界,絲毫非薄地凡夫所堪。善導大師說:「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這是淨土門易行道,任何聖凡善惡之人,只要有信心都能做得到。因此,真正的報佛恩就是,大家輾轉相勸: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將來廣度十方眾生。

如前所述,「佛誕日」既是舉世慶讚「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為此而「浴佛」感恩;也因「母難日」而各自反思「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如斯重苦,出生此兒;親恩若此,何以報之」,於此而「行孝」報恩。然而,浴佛是我們受益於佛,至少有五種功德;念親則是我們回報於母,但能有多少心力?除了世俗的奉養令喜之外,如何「廣修善事,為母增福」?於佛誕日,也可以浴佛功德迴向:「亦願三塗苦輪息,悉令除熱得清涼,皆發無上菩提心,永出愛河登彼岸。」此外,最契理契機、易行易往,自力雖小,而功效極大的,就是信受彌陀本願,念佛願生極樂,道綽大師《安樂集》云:

計今時眾生,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能除却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眾生去聖遙遠,機解浮淺、暗鈍故也。是以韋提大士自為,及哀愍末世五濁眾生,輪迴多劫徒受痛燒故,能假遇苦緣諮開,出路豁然。大聖加慈,勸歸極樂。若欲於斯進趣,勝果難階,唯有淨土一門,可以情悕趣入。……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

孝敬父母最簡易的方法,莫過於「專一念佛」;六字洪名是「阿伽陀藥」,超越八萬四千法門;是每個子女都做得到,只須起個心,開個口,一字一句的稱念,就等於呼喚阿彌陀佛放光接引我們及父母,將卑微無助的身心性命,完整的託付於佛,如法然上人所說「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這可說是為人子女最大的孝,也是世間大孝之上的出世大孝;且子女與父母同聲念佛,同乘本願,同生極樂、同成佛果:「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娑婆的業報俗緣,轉成極樂的成佛淨緣,還有甚麼比這更殊勝、更慶喜?

 5.結語-上報四重恩

某護理之家牆上一幅字,提醒天下的子女們:「辛勞一輩子的父母親,老了」:

孩子,當你還很小的時候,我花了好多時間,教你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你繫鞋帶、扣釦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頭髮、擤鼻涕……。現在我老了,所以,當我想不起來,接不上話時,請給我多一點時間,等我一下,讓我再想一想;極可能最後連要說什麼,我也一併忘記。……當我重複又重複說著老掉牙的故事,哼著我孩提時代的兒歌時,體諒我,讓我繼續沉醉再這些回憶中吧!……現在我常忘了扣釦子、繫鞋帶;吃飯時,還會弄髒衣服,梳頭髮時手還會不停的颤抖.不要催促我,要對我多一點耐心和溫柔,……如今,我的腳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了,所以,請你緊緊的握著我的手,陪著我,慢慢的.就像當年一樣,我帶著你一步一步地學走。

為人父母者,養兒育女似乎視為理所當然,認命的付出一生又一生的體力與愛心,到了老年,仍不願以衰殘的身心而拖累子女,雖然亟須子女的照料與陪伴,卻只能以一種害羞、抱歉的低語,乞求子女多一些耐煩、體諒,若真的給子女添了麻煩、增了負擔,就寧可獨居、去療養院,或早些去世…….。這樣謙卑奉獻的父母心,能換得多少兒女孝? 中國儒家云,對父母盡孝乃「天經地義」,是「報本返始」的自覺與實行,也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的良知與良能,是中國倫理之核心,禮義之邦的根本;也是中國佛教所重視、倡導的「以戒為孝(戒為孝蘊)」或「以孝為戒(孝名為戒)」[2],因此,《孝子經》、《父母恩重難報經》,說父母之恩;《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說釋尊入涅槃之前升天說法以報母恩;《梵網經》說孝順「父母、師僧、三寶」是至道之法;《正法念處經》卷61說「母、父、如來、法師」四大恩;《大乘本生心地經‧報恩品》說「父母、眾生、國王、三寶」世出世間四恩[3];後世於是有淨土的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4]而四重恩(或三恩、五恩) 以「父母」為先,因為,若無父母生我「色身」而依之修道,則「法身慧命」無所依;「事佛聞法」亦無所據[5],又如何學佛報恩? 《觀經四帖疏》云:「父母者,世間福田之極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極也。……佛尚自收恩,孝養父母,何況凡夫而不孝養?」故《大乘本生心地經》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

世間悲母,念子無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終於十月,行住坐臥,受諸苦惱,非口所宣;雖得欲樂,飲食衣服,而不生愛,憂念之心,恆無休息;但自思惟,將欲生產,漸受諸苦,晝夜愁惱。若產難時,如百千刃,競來屠割,或致無常。……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順無違,諸天護念,福樂無盡,如是男女,即名尊貴天人種類,或是菩薩為度眾生,現為男女,饒益父母。……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

經中更云「母有十德」[6],是故佛云「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是故,一切為人子女者,應善體「佛誕日、母難日」的雙向意義,以浴佛及念佛為感恩為報恩,「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前引《地藏經科注》〈1936重印/季聖一.序〉云:

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為孝。何也?恩莫大於父母,雖服勞奉養,纖悉靡遺,不過山海之斤滴。苦莫甚於生死,即誠意正心,俯仰無愧,難免界地之輪迴。

又,李宗鄴〈序〉云:

夫吾儒之所謂孝者,上則博冠誥之榮,下則覓肥甘之奉,此外則寂寂無聞;較之釋氏,亟於成己,而即以成親者,奚啻霄壤!……如人泛海,忽遇颶風,全家漂溺,命在頃刻中,得一有力者,泅水到岸,獲一巨艇,救護親親,咸登極樂;以比向之同遭陷溺,不求出頭,而與之同盡者,固何如乎。

孔子說「孝悌,為仁之本」;《中庸》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合而言之,人而不孝,則不仁,不足以成(稱)為人;孝,就是對父母「生養子女」所付出一輩子的辛勞與憂慮(母難、父憂),能感同身受,且於心不忍,因而(消極的)不忤逆,(積極的)能回饋;然而,人子之行孝,有程度與層次的差別,父母生而能奉養,死而能安葬、久而能追祭,是世間極致的大孝;卻難免於三界生死,六道輪迴;乃至於父母子女互相牽纏而於所婆苦海中「同遭陷溺,與之同盡」,不亦悲哀、無奈乎!《靈峰宗論.孝聞說》云:

舜孝稱大,武周孝稱達。大以德為聖人,達以繼志述事,此世間孝之極致也。引而伸之,觸類長之,可論出世孝矣。……惟大雄世尊,從初發心,深達曠劫因緣,觀六道眾生,皆我無始以來父母,而迷暗輪回,頑囂何止倍於瞽嫗。故僧祗妙行,直欲盡眾生界,令其底豫,無不允若,……此出世第一大孝也。次地藏大士,目連尊者,發僧那願,地獄頓同解脫,設盂蘭供,亡母即得生天,繼先人未有之志,述先人必應之事,此出世第一達孝也。

我輩凡夫,既無虞舜帝與周武王的德能,於世間孝必有缺漏;更無釋尊與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的大智大悲、大願大行,於出世孝更難想望;因此,只能仰靠阿彌陀佛本願大力,勸化父母皈依三寶,信佛念佛,與一切親眷同生極樂,同證佛果,這才是究竟無憾的出世間第一大孝。彌陀淨土法門,可說如「泛海遇風,全家漂溺,忽得有力之巨艇,救親登岸」之最終極、最穩當的依靠。

 「慶生須知母難日,報本返始二重恩;浴佛淨除身心垢,念佛托付父母親。」

願以此詩與大眾念佛共勉,南無阿彌陀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除』五間罪……>

[2] 請參閱:<清明祭祖-念佛是大孝>,淨慶居士/淨土宗網站

[3]永明延壽《智覺禪師自行錄》云,上報「師長訓誘、父母養育、國王荷負、施主供給」四恩。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亦勸人念「佛重恩、父母恩、師長恩、施主恩、眾生恩」。黃繹勳<永明延壽之淨土法門-以《智覺禪師自行錄》為中心>;黄公元<由《智覺禪師自行錄》看永明延壽的僧范形象與融合特色>

[4]王日休〈龍舒淨土文〉已收此偈,並云「先覺所撰」。此偈或乃十二世紀前大德所作。

[5] 清•書玉《梵網經•菩薩戒•初津》卷3

[6]大地(母胎為所依)、能生(眾苦而能生)、能正(母手理五根)、養育(四時能長養)、智者(方便生智慧)、莊嚴(妙璎珞而嚴飾)、安隱(母懷抱為止息)、教授(善方便導引)、教誡(善言辭離惡)、與業(以家業付囑)。



评论

熱門瀏覽

《無量壽經》「五惡」段--五戒、五常

念念稱名常懺悔

二河白道/徑中之徑

夏至,火宅,念佛涼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

接墨、接筆~接生淨土

念佛人的浴佛節

「諸佛」名?諸佛「所說」名?

2023新年感言

瓜熟蒂落 印壞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