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離熱惱得清涼

 永離熱惱清涼(象山慶24.7.3)

一、熱惱

佛法常說五濁眾生熱惱」,也就是被內外劇苦所逼而身熱心惱,《瑜伽師地論》卷89:「染污驚惶,故名熱惱。」這是五陰熾(烈火炙烤)苦報,具體表現為三毒、六欲、五惡、五濁之生死流轉,如《八大人覺經》云:「生死熾然,苦惱無量《集異門論》卷5

三火,一、貪火;二、瞋火;三、癡火。貪火云何?答:謂於欲境諸貪、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欲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為貪,……。瞋火云何?答:謂於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欲為擾惱,已瞋當瞋現瞋,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忿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癡火云何?答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廣說乃至癡類癡生,改類改生,總名為癡。……。如世尊說:「諸有愚夫類,貪瞋癡火燒,如次耽欲境,害生憎聖法。於三毒熾火,若不如實知,便耽著有身,不能趣寂滅。由斯履邪路,墮三惡趣中,受劇苦淪迴,不解脫魔縛。」

此處說貪嗔癡三毒熾內容最完整,以此為因,而領受如是之果:

由此貪愛(瞋恚,愚癡)所蔽伏,發生種種身熱.心熱.身心俱熱,身燒.心燒.身心俱燒,身惱.心惱.身心俱惱。又由貪愛(瞋恚,愚癡)纏為緣故,長夜領受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可意.異熟果。

由三毒堅固執著,讓人耽湎、損害、無知而有種種過患,身心如火燒,是為熱惱;於此若不能如實了知,必受其牽制而墮落三惡道,長受劇苦之輪迴,不得解脫。《正法念處經》卷23

      為如是六欲所燒,日夜增長六欲之火,縱逸熾然,而不覺知。

而三毒源於無明,起惑而有貪、嗔,妄取於六塵而有愛取,啟動了十二因緣流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55

無明如火無邊際,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如火無邊際。

由迷惑不覺而縱逸於虛假之外境,造種種惡業,自陷於五惡之苦報,《無量壽經》云:

    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其原因)但作眾惡,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諸惡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惡所招,示眾見之。身死隨行,入三惡道,苦毒無量,自相燋然。

隋.淨影寺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卷六云:

五戒所防,殺、盜、邪婬、妄語、飲酒,是其五惡。造此五惡,於現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難,名為五痛;……於未來世,三途受報,說為五燒。

釋璟興《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讚》亦云:

有說五惡為,痛燒為,即五戒所防。……殺、盜、邪婬、妄語、飲酒是其五惡;五痛華報,現閉王法,身遭厄難,名為五痛;三途果報,名為五燒。

若依此說,現世有殃病,痛不可免;命終受惡報,燒無可逃。以「熱、燒」為詞,淺層是身心熱惱,深層則是地獄燋燃[1],從今生至來世,接由於貪嗔癡荼毒果報

五惡(殺盜邪妄酒)另 一種名稱,如大智度論卷2云:

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滅,是因緣故,此生中身、心受無量苦,復後世墮惡道中。……殺,盜,邪婬,妄語,飲酒。[2]

眾生陷於三毒六欲渴求執取(五惡),已是身熱心惱,飽受求不得--有求皆苦、患得患失--及彼此之間競較、爭奪、傷害之苦(五痛),是現世「華報」,若至死不改,後世更有淪墮於三途惡道(五燒)「果報」。從五惡之因到五痛(現)五燒(當)之果,如是因如是果性質感受,都是染污、迷悶、憂愁、驚惶、逼迫、燒灼、苦惱……,如大火野火劫火之燒己燒人,燒盡一切功德福報,乃至燒滅所有理性智慧。這既是個人別業自受,也是眾生共業同分。《法華經.譬喻品》曰: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太虛師<三寶歌>:

天長夜,宇宙黮闇,誰啟以光明?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

欲界、色界、無色界,皆能感受(五陰盛)行、識兩蘊所招之苦。由此而有或通或別、或引或滿,或粗或細、或增或減而無休止攀緣(內識外塵),讓生命存在充滿了忙碌、緊張,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身心煎熬,種種衝突、矛盾、不安全、不滿足。且由無明之故,或不覺其苦逼,或不知於出離,成了常沒常流轉煩惱障眾生。有人說:劫濁(見.煩惱.眾生.命):成、住、壞、空四大劫,有增有減--人壽八萬歲,每百年減一歲,到二萬歲,入劫濁(迦葉佛)。在此之前,眾生善根厚,智慧利,心地淨,福報重,不造五逆十惡;人壽二萬歲,就有了濁染;壽均一百歲,釋尊降生此世間,五濁就嚴重,眾生受劇苦了。致令釋尊因地發五百大願,要在示現八相成道,拯救一切煩惱劇苦眾生。現在離佛滅已三千年,五濁更熾盛了,但我們似乎不覺其苦,這就是娑婆堪忍。

 

二、清涼

熱惱之苦,雖有重輕、深淺、久暫,都是令人難受而亟於避之免之,除其苦患而得此清涼;也就是斷除各種熱惱安適寧靜、清快涼爽」。《起世經》:「從海起風,吹此甘澤,清涼柔軟,觸之安樂。《大智度論》:「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復熱惱。《瑜伽師地論》卷70:「熱惱永息。卷83:「一切苦皆寂滅。」《雜集論》卷八:「諸利益事所依處故,一切清涼善法所依。能除熱惱,即得清涼,這是身處五濁火宅眾生最嚮往境界。因此,有所謂「除一切熱惱(Sarvadāhapraśamita)菩薩」,密號離怖畏金剛。

如前所述,身心熱惱、三界火宅、地獄燋燃,皆由於眾生無始來一念無明而起根本煩惱,衍生種種大小隨煩惱,因此遍造一切惡業,廣受三途眾苦,如以火引火,火上加油,愈燒愈熾,沒完沒了;何時得歇息?何處得清涼?唯有諸佛所說法,能滅生之火。《雜寶藏經》卷二/13

一切眾生,皆有三火:貪欲.瞋怒.愚癡之火,我(佛)以智水,滅此三火,此言若實,此火當滅。

何以能此? 佛是諸漏已盡一切智者,不為世間一切煩惱所惑亂,故雖遊戲三界度眾生,其身心自然輕安清涼,無燒無熱也[3]《大寶積經》卷37

假使有時,於此世間,劫將欲燒,由第七日,彼日出故,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燒然,如是極然,遍極然,大洞然。……如來在中,若依經行,若住坐臥,其處自然,涼風暢,輕靡相發;……譬如極炎熱時,于日後分,有一丈夫,熱所逼故,奔趣克河,投于水中,沐浴身體,熱乏既息,清涼悅樂。

一般學人,若依佛之教而奉行,亦可多少除熱生涼也。前引《集異門論》卷5云:

正等覺弟子,晝夜常精進,以穢想慈慧,如次滅三火。從斯入聖道,降伏諸魔軍,證得二涅槃,清涼無取漏。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4]

如火從因燃,無因則滅。如是從所緣境,心乃熾然,若無所緣,心當息滅。此諸善巧方便,菩薩般若波羅蜜多,遍清淨故,亦能了知息滅所緣。

能滅三毒火「智水」,可有多種名稱法門,如法華經.藥草喻品

以種種緣,令得正見……譬如大雲,起於世間,遍覆一切,慧雲含潤,電光晃曜,雷聲遠震,令眾悅豫;日光掩蔽,地上清涼,靉靆垂布,如可承攬。

釋聞達句解》卷3:「日光炎熾,喻諸熱惱;慈雲覆故,心地清涼。

又,《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7:

如人夏熱,遇水清涼;熱惱有情,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必獲清涼,離諸熱惱。……又如風大,能令熨熱,皆得清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能令煩惱飄熱有情,證得清涼涅槃常樂。

寶雨經》卷4:

如風吹擊諸雲藏時,周遍流注,清淨香雨,能作清涼,除滅有情一切熱惱。菩薩亦爾,大悲為風,以正法為水,清淨戒香,及不空願香,饒益有情。……以此無上合香水,能令惡趣一切有情貪、瞋、癡邪見惡行、貧窮困苦、於其境界所愛乖離、非愛合、起非法貪、能生眾病如是熱惱,皆得銷滅,又能置於無憂惱地。

華嚴經.入法界品》:

如白栴檀,若以塗身,悉能除滅一切熱惱,令其身心普得清涼。菩薩摩訶薩菩提心香,亦復如是,發一切智,普熏身心,能除一切虛妄分別,貪嗔癡諸惑熱惱,令其具足智慧清涼。

又,卷6:

如是一切,普遍虛空,以為莊嚴,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諸佛道場,而為供養,普令眾生皆生歡喜,除煩惱熱,得清涼樂。

正法念處經》卷2

又修行,內心思惟,隨順正法,觀察法行。……如是珠寶,能于闇中,光明遍照,滿百由旬;復於晝時,日熱可患,放冷光明,除熱清涼。……不誑不諂,不熱惱他,一切見,清涼愛念。

又,卷23

彼眾生信心持戒,見比丘僧,以扇布施,令得清涼如憂尸羅(冷藥草名),令諸比丘讀誦經法。是人壽終生風行天,受天快樂。以善業故,香風來吹,悅樂無比,四天香風皆來熏之,百千倍香,涼冷可愛,或勝一倍乃至五倍。[5]

正見、正法、般若、一切智,不外乎三學六度[6],於此勤修現證,即可伏除一切虛妄分別之邪見、滅盡一切貪嗔癡之熱惱,永斷生死憂苦之纏縛,證得涅槃常樂之清涼。

 

三、本願念佛,永離熱惱得清涼

    然而,時值末法,生在五濁娑婆眾生,因煩惱深重,福慧淺薄,又去佛世甚遠,無善知識引導,以極下劣之根機、極有限之壽命,若要修習人天善法(五戒十善),幾不可能,何況二乘法(四諦、十二因緣)、菩薩道(六波羅蜜、八萬四千法)? 既然如此,熱惱常相隨,而清涼不可及,豈不辜負了諸佛慈悲、障礙了眾生得救?

    阿彌陀佛預知未來世眾生必臨此悲苦無助之境,因此於久遠之前,超發四十八大,修集一切利他功德而成佛,建立西方淨土,並以至簡至易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即可乘佛本願力而往生極樂,永離生死熱惱,永得涅槃輕涼。《無量壽經》云:

         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

極樂世界為彌陀報身淨土,無三惡道亦無六欲境,往生者不起三毒煩惱,而樹.水.風網,終日宣流無漏法音(無常苦無我空),聞熏者身心安隱得清涼[7]。《觀無量壽佛經》云:

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

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

釋尊於淨土經中,為末世罪苦、煩惱賊害之凡夫,廣說清淨業及無憂惱處,也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之極樂國土,普令眾生聞至心信樂而厭穢欣淨,成就了念佛滅罪接引往生的大事,於是,久遠劫來惡道沉淪的熱惱之火,瞬間化為清涼之風;生彼國土之後,蓮質化生,永離五陰熾盛之苦。沐浴於七寶池之八功德水,永享「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除饑渴、長養諸根」之樂,故稱為「清涼」佛國:法會常用的<禮讚西方>云:

   極樂清涼,蓮池九品花香,寶樹成行,常聞天樂鏗鏘。阿彌陀佛大放慈悲光,化導眾生無量,降吉祥!現前眾歌楊,願生安養。

《往生論註》: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此二句,名「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朝預袞寵,夕惶斧鉞;或幼舍蓬藜,長列方丈;或鳴笳道出,歷經催還:有如是等種種違奪。是故願言:「使我國土,安樂相續,畢竟無間。」身惱者,饑渴、寒熱、殺害等也;心惱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此云何不思議?經言:「身為苦器,心為惱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樂無間,安可思議!

   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慧火,燒一切眾生煩惱草木

這是娑婆穢土與極樂淨土的對比,前者有種種身惱、心惱,渴愛與怖畏,交雜輪替,永無寧日;如《八大人覺經》云:「心是惡源,形為罪藪」,既有此業報之身心,則無可逃於五欲六情所生之苦惱;相對的,若能念佛往生彌陀淨土,即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雖復有身有心,卻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三界繫業所不能牽,「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如是不可思議之功德,全由於佛菩薩以其大悲願之智慧火,燒盡一切眾生的煩惱業。善導大師《般舟讚》云:當時即值善知識,發大慈悲教念佛,地獄猛火變風涼!宋.遵式《往生淨土懺願儀》云:

 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現在其前;送紫金台,授手接引;五道橫截,九品長騖;謝去  熱惱,安息清涼。初離塵勞,便至不退;不歷長劫,即得無生。

又,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云:

大智大願力,普度於群生,令捨熱惱身,生彼清涼國。

云:

      若人造多罪,應墮地獄中,才稱彌陀名,猛火為清涼。

這都是稱讚「本願念佛,他力救度」的無比殊勝。一般而言,世間煩惱不外乎「我、法」二執,乃是聖道諸行所修所斷的內容;然值此末法五濁,反而成了凡夫所難解難行的苦惱;若求其應今日之時、契現實之機,則唯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阿伽陀藥,能醫一切眾生的一切病;若能信之念之,則漸至於息熱惱而得清涼。《印光法師文鈔.與衛錦洲居士書》亦云:從茲即災殃翻為善導,轉熱惱直下清涼矣。



1]上下縱貫的八大炎熱地獄,其最底層,如《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五云:「阿鼻猛火,其焰大熾,赤光火焰,照八萬四千由旬,從阿鼻地獄,上衝大海沃燋山下。

[2] 十誦律》:阿難答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爾時佛告諸比丘,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滅,是人五怖罪怨故,死後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墮於地獄。何等五:一者殺,二者偷,三者邪婬,四者妄語,五者飲酒。

 

[3] 蘇東坡<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可借以為喻。

[4] 此經的漢譯本,法護《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一:「有所緣心,如火熾然,若無所緣,及無所作,即不熾然,不熾然法,此名近寂又如大火,有薪即然,無薪即滅,所緣心火,炎熾亦然,若無所緣心,火自滅……具善巧方便菩薩,於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所緣法中,平等了知善根所緣勝法,而不息滅,煩惱所緣染法,制令不起波羅蜜多勝法,常令增進魔業煩惱所緣染法,永令斷滅菩提分法清淨所緣,不應棄捨。」

[5] 又云:四天王天第三住處,名常恣意,……(有十種地,其第九)清涼地,清淨莊嚴,甚為奇妙,於如是功德華池,心常愛樂。……有眾生信心悲心,見諸眾生,臨終渴病,見閻羅使,生大怖畏,以石蜜漿、若以冷水施此病人。以是因緣,是人命終生清涼天,受天快樂。……如是離垢,其心清涼。

[6] 戒:防非止惡,又譯「清涼」,止惡則俯仰無愧,心無熱惱而得清涼。定如水之澄靜,慧能透視諸相之虛妄。拾得詩云: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幹;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斷;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7] 《宗鏡錄》:「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世事永息者,則攀援心斷。

评论

熱門瀏覽

《無量壽經》「五惡」段--五戒、五常

念念稱名常懺悔

二河白道/徑中之徑

夏至,火宅,念佛涼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

接墨、接筆~接生淨土

念佛人的浴佛節

「諸佛」名?諸佛「所說」名?

2023新年感言

瓜熟蒂落 印壞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