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計數與心情

 念佛-計數心情(象山慶24.7.20)

    有人說: 念佛要精準的計數嗎?以前用念珠,一輪又一輪的數,似乎較攝心,且有莊嚴感。現在用電子計數器,手指輕輕的按,動作較省力,感覺也較普通,只在乎數字而已。平時雖然器不離手,想到就念;但出門走路,或與人說話,為了安全與尊重,就不再計數,只是默念,也很好,甚至更專注。偶爾自問:須計較數字的多少與準確嗎?是對誰負責,向誰交代?尤其排了定課之後,每天要求自我達標,久之成了一種慣例、功課;且在「念佛羣組」報數;雖可藉此互相督促,也順便迴向給需要的人,亦有其優點;但長久行之,也可能成了習以為常而有口無心,似乎少了念佛的知覺與感受?

    慶案:以上的察覺與反省,是好事,是對念佛之心與行的重視,也合乎某些群體的共識。但:

    1.關於計數與否,用念珠或計器或心算,雖無理論上的必然性,卻不失為借事以攝心的方便,依個人需要而決定即可;

    2.每日定課多少及群組報數,也由個人斟酌,量力而為,不必有壓力。重點在每日行之,久習成性,讓念佛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乃至優先為之的常態。念茲在茲,生命與意念有所歸宿,而不至於散漫、惶惑、焦慮,隨流俗而攀外緣。《往生論註》云: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念念都成了往生極樂的業因,都是十念(滿數)之意,而不限於數字多少,盡一輩子念佛,不間斷、不夾雜;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一念。善導大師: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法然上人: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

    3.知覺與感受,莊嚴或普通,順暢或結巴,出聲或默念……此類個人的心情與技巧(受想行識),在我輩(未經修行而斷「見、思」二惑及「無明」)凡夫是無常而虛假的,不可靠也不計較,善導師所謂「在家者,貪求五欲,相續是常,縱發清心,猶如畫水」,根本的說,這些起滅都是「自力」念佛者(要門)所起的分別計較,徒增困擾,自亂其事。在弘願門,安心守愚的念佛,全憑彌陀本願(他力)的攝受,幾近於無我無雜無多慮,因此,念佛之外無別事、念佛事上無二心。法照師

彼佛因中立弘誓, 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 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 簡多聞持淨戒, 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縱有任何了不起的看法與感想,也是「遇緣即現,境過則遷」,無常而多變。唯一不變的是這句佛號,但以個人當前的根機去稱名,即可放下其他雜思—須知,體驗或感受是個人的一機一緣,一時一境,而無普遍性與真實性。因此,事過境遷、情過心異,就擱之置之,歸於「南無阿彌陀佛」的稱念。「世間皆假,唯佛獨真」,不可向自心中找信心、找安心,反而應不顧內心之煩惱,直承彌陀之救度,就這樣平凡、平常、平淡、平實的念佛。本願念佛是「名號獨運,稱名獨達」,此一心之行可騎聲蓋色、超今越古,乃至「不斷煩惱得涅槃分」,與個人剎那變化的「受想行識」無關,有如「流急月不去,心亂佛常住,或「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或「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4.往生極樂,不在於個人念佛的功夫,而是靠名號的功德,因此,無所謂念得「好或不好」,但依本願救度而本色稱名,皆得平等往生。也就是不論善惡、罪福,智愚、迷悟,淨穢、信疑,時處、諸緣,十方、三世,……只須輕鬆、天真的稱名。法然上人云:

  不論行住坐臥,修之預來迎;不論時處諸緣,稱之得往生。不論身心濁亂,只論他力引接。

   念佛是以無樣為樣,唯常念佛者,臨終佛必來迎,而往生極樂也。

一遍上人云:

  稱念者 無佛亦無我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稱名之外不用我心,此云:「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念佛之行者,捨智慧愚癡,捨善惡境界,捨貴賤高下之道理,捨怖地獄之心,捨願極樂之心,諸宗之悟亦捨;一切皆捨之念佛,則契彌陀超世之本願。如是稱名念佛者,無佛亦無我,何況此中種種道理,亦皆無也。

  名號真實故也,唯是彌陀則謂真實之義,全非我心所起真實之心也。以凡情而所識量法,總無實故。

  善惡二道,機品種類,皆顛倒不實,虛妄假法也。他力名號者,即攝善惡二機真實法也。

  六識分別妄心,故非淨土生因;唯稱名號位,即是往生也。

  自力諸善不離憍慢,故釋「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亦釋「三業起行多憍慢」焉。歸依無我無人之名號,則無可憍之我,亦無可慢之人。

  名號非青黃赤白色,非長短方圓形,非有非無,總非凡夫可思量之法也。是以三世諸佛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唯任聲稱念,則離無窮生死。

  但任口稱,必得往生。是故往生不依心,依名號往生也。

  念佛者,不論安心不安心,但任口稱,即是正定業,不違他力超世之本願,於彌陀本願,既無缺,亦無餘。此外尚有何事可用心乎!

  名號者,不論信不信,只要稱念,由他力不思議之力而往生;不可以自力我執之心分別計較。極樂是無我之淨土,故以我執不得往生,唯以名號得往生。

     不論淨穢,不論善惡,不論信疑;總之,不可論心 之是非,凡夫之心,善惡共迷,不可作為出離之要道,唯稱南無 阿彌陀佛,即得往生也。

名號之外,於我身一切皆無功能;皆誑惑我者也。念佛之外,餘言皆戲論也。

    佛心真實無漏,我心虛假煩惱,此法此機的對照,極其明顯而可知,既可以是相對而天差地遠的距離;也可以是相應而我情佛願的密契。我心虛假,唯佛真實--乘佛本願力的念佛,就是藉假修真,進而捨假入真。因此,本願念佛就是「放下身心,歸入名號」「捨離我心,一向稱名」,離我心(自力)之虛妄,歸名號(佛力)之真實,「離自妄心,故云他力往生」,能如此信解,則我心「安住」於名號而得歸宿,虛妄消融於真實而不流轉。讀者依上引文而入觀,吟味,必有所體會、有所抉擇,隨後即可起信→發願→稱念佛名,而隨從古德禪師的勸請及阿彌陀佛的接引,歸去來兮,極樂之故鄉。[1]


[1] 象山慶<放捨身心,歸入名號>

评论

熱門瀏覽

《無量壽經》「五惡」段--五戒、五常

念念稱名常懺悔

二河白道/徑中之徑

夏至,火宅,念佛涼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

接墨、接筆~接生淨土

念佛人的浴佛節

「諸佛」名?諸佛「所說」名?

2023新年感言

瓜熟蒂落 印壞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