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22的博文

佛誕節.母難日--浴佛念佛報深恩

图片
  佛誕節.母難日--浴佛念佛報深恩   (淨慶2022.4.10)  1.佛誕日,浴佛節—自淨其意 佛誕日,又稱「浴佛節」、「灌佛會」、「龍華會」、「華嚴會」。據云,農曆四月八日,是教主本師釋迦牟尼誕生日[1],佛教寺廟多舉辦「浴佛」法會。佛世,印度數十國,所訂年曆各不同,佛誕的正確日期,難以考證;但南北傳佛教徒所定的佛誕日,相差不遠。有人說,中國舊傳以四月初八為佛誕,是小乘之大眾、一切有、犢子等三系,及大乘佛教所共用[2]。西晉.沙門釋法炬/譯《灌洗佛形像經》云「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出生、出家(入山學道)、般涅槃、成佛,之所以選在四月八日,乃因「春夏之際,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不寒不熱,時氣和適。」後漢.西域三藏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菩薩降身品》第二云: 於是能仁菩薩,化乘白象,來就母胎。……十月已滿,太子身成,到四月七日,夫人出遊,過流民樹下,眾花開化。明星出時,夫人攀樹枝,便從右脇生[3],墮地行七步,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釋梵四王,與其官屬,諸龍鬼神,閱叉揵陀羅阿須倫,皆來侍衛。有龍王兄弟,一名迦羅,二名欝迦羅,左雨溫水,右雨冷泉。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 菩薩初下,化乘白象,冠日之精,因母晝寢,而示夢焉,從右脅入。……自夫人懷妊,天為獻飲食,自然日至,夫人得而享之,不知所從來,不復饗王廚,以為苦且辛。到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時,化從右脅生,墮地,即行七步,舉右手住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何可樂者。」是時天地大動,宮中盡明,梵釋神天,皆下於空中侍,四天王接置金機上,以天香湯,浴太子身。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普曜經.欲生時三十二瑞品》第五云: 爾時菩薩從右脇生,忽然見身住寶蓮華,墮地行七步,顯揚梵音,無常訓教,「我當救度,天上天下,為天人尊,斷生死苦,三界無上,使一切眾,無為常安。」天帝釋梵忽然來下,雜名香水,洗浴菩薩,九龍在上,而下香水,洗浴聖尊。洗浴竟已,身心清淨。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灌洗佛形像經》云: 為王太子,以四月八日,夜半明星出時生,墮地行七步,舉右手而言:「天上天下,唯吾為尊,當為天人,作無上師。」太子生時,地為大動,第一四天王,乃至梵天忉利天王,其中諸天,各持十二種香和湯,雜種名花,以浴太子。……佛滅後,當至心念佛無量功德之力,浴佛形

阿彌陀佛 我歸命

图片
  阿彌陀佛 我歸命   (2022新年歌)-象山(淨)慶   阿彌陀佛  我 歸命 您建設 了 淨土 邀 眾生   齊 往生 阿彌陀佛  我 歸命 十二 光   照無礙 攝 眾生   都成佛   念 佛恩 盡此身   稱佛名   自信教人信 就這樣   一路 走到底 報佛恩 生淨土  速成佛 迴向度眾生 南無~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南無一佛一法一淨土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不念彌陀更念誰

西方極樂、人間淨土

图片
  西方極樂 、 人間淨土 — 象山 ( 淨 ) 慶 2021.3 近代以來,或許受西方人文 ( 本 ) 主義思潮的影響,以人類所生存、活動的人間為唯一真實可感的場域,因而主張所謂的人間佛教,並倡建所謂的人間淨土,為達此目的,不惜曲解佛教經義、推崇世俗價值而將信眾 ( 的知見 ) 縛著、限縮於地球人間,既不求出離三界火宅,也不願往生他方淨土。這可說是一種誤導自己 与 他人的想法。若論真實可靠的淨土乃是 「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 , 讓每個人「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 」 ,生前稱為妙好人,臨終往生安樂國,光明遍照人間世,蓮胎普及眾生界。要達到此目標,自力難成,他力易行。以念佛為重心,並於生活中敦倫盡份、閑邪存誠。 《楊傑‧念佛鏡序》: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穢土也;極樂,淨土也。娑婆之壽則有量,彼土之壽則無量矣;娑婆備諸苦,彼土則安養無苦矣;娑婆隨業輪轉生死,彼土一往則永證無生法忍,若願度生,則任意自在,不為諸業轉矣。其淨穢、壽量、苦樂、生死如是差別,而眾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娑婆五濁末法,煩惱深重,如何心淨?共業雜染,如何土淨?一般的說法:以自力淨其心,事倍而功微;且人心反覆,五戒不能守,如何再生為人?若不能深信切願稱佛名號,蒙彌陀攝受而往生極樂,則長劫難以出離三界,乃至於輾轉為惡而淪墮三惡道;如是煩惱眾生度不盡故,人間永難轉為淨土。 善導大師云:「 魔鄉不可停 。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 」 娑婆世間本質上就不是好地方,而是共業眾生的償業受報之土,又因環境 ( 五欲六塵 ) 的污濁,易令眾生染著而造業墮落。因此,各大宗教都勸人捨此穢土而升上天國。但 天界眾生忙於享福受報,沒時間也沒心情修行,到了五衰相現,仍不免墮落。只有 諸佛 之本願及眾生之信行之功德所共成的淨土才是超越三界,清淨無 漏的;而十方淨土中,最殊勝圓頓、最直捷易行且 与 娑婆眾生最有緣的,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任何人只須信受願生而稱念佛名,一世即得往生,到彼必致成佛,永無天上人間的福盡下墮危險或善惡升沉的苦惱。而且,往生西方比來世做人更容易;既如此,何不放下人云亦云、不切實際的「人間淨土」,而信受諸佛所說,乘佛願力求生極樂呢 ? 附記:出外 用餐時,常留意各家素食店的宗教特

念佛,是法界共的語言

图片
  念佛,是法界共的語言--象山(淨)慶2022.4.2                登山途中,看到一顆石頭上刻了一句話:「微笑,是世界共通 的 語言。」也有人說:「你 的 臉,是為了呈現人類最貴重 的 禮物 -- 微笑;要善用這個神奇 的 資產。」 邊爬山邊念佛 的 我,隨即心中響起:「念佛,是法界共通 的 語言。」念佛人 的 嘴是為了稱念法界最珍貴 的 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因為,「 南無 ( 機 ) 阿彌陀佛 ( 法 ) 」是 宇宙中最深妙而無價 的 共同語言 。 阿彌陀佛比我們更了解我們 的 憂喜 与 需求,且能透視我們 的 習慣、預測我們 的 行為,及時而無條件 的 恩賜各種利益、消除一切罪業 。徹悟 大師 說:「 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苦趣 實 堪悲 ; 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就這麼每天十萬聲佛號,老實珍重。我們若不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往生極樂世界,還能另外學什麼法,持什麼咒?一般世間法不能讓我們解脫,佛教出世間法我們又學不成,豈不是永無出離之緣?幸而,阿彌陀佛以無量無邊 的 大願 与 修行之功德,為我們成就了這句佛號,讓一切人聞而生信,信而稱念,念而得 ( 現 + 當 ) 益,那麼,這句佛號豈不是人類最珍貴 的 禮物,法界最共通 的 語言?因此,我們就該自念教人念,將這句名號,從我們 的 身口意「傳播」出去,「推廣」開來,讓一切有情,不分國籍、性別、年齡、信仰 …… ,都有機會聽到,也跟著唱念,乃至成了不須翻譯、暢通無阻 的 國際語言,讓每個人 的 心識,隨時隨處受這句佛號 的 薰習而淨化,久而久之,人類 的 共業也改變了,或有可能實現某種形式 的 「人間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日常生活中憂喜苦樂各種狀況,這句「阿彌陀佛」名號,既然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或表示中國人與阿彌陀佛的因緣特深特廣,多劫以來薰習成種,終將被彌陀救度而往生極樂成佛 [1] 。那麼,值此旱災、疾疫的苦境,就更應隨順彌陀本願及自心薰習,而開懷暢念「南無阿彌陀佛」,既可佛光攝護,消災解厄,也能「一切恐懼, 為作大安」,於自於他,別業共業,都有大利益,大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與佛感應,讓阿彌陀佛的光明、形相進入我的身心,是心做佛,活出彌陀的樣式與內涵,是心是佛。與佛同在、同行 — 身相、光明、名號 ,三位一體;往生即復活,重生,一個全新創造

《無量壽經》「五惡」段--五戒、五常

图片
  《無量壽經》「五惡」段 -- 五戒、五常之異同 --象山(淨)慶 2022.3.27 有問:《無量壽經》卷上開示了法藏比丘因地發願及修行成佛的過程,並描述阿彌陀佛國土的莊嚴清淨;卷下說明 眾生往生之因與果 ,並描述末法眾生,廣造五惡而備受五痛、五燒之苦報,以此勸導眾生信佛念佛,往生極樂。這其中,關於 「五惡」及「五善」的內容,歷來註釋家有云「五戒」 , 或云「五常」,如何抉擇? 略解: 《無量壽經》 「 五惡」段文,與佛教之「五戒」、儒者之「五常」的同異,古來有各種論說; 可從幾點分述: 1. 從 淨影 . 慧遠 說五惡為「違五戒」以來,歷代中國僧俗承續此說,多無異議。 2. 日本淨土真宗學人說五惡乃「反五常」, 於是有了二種解釋,何者較適當?於是有「通、局」之比較。 又引出幾個問題: 3. 中國佛教譯註史上,「五戒」與「五常」相對應、相融合的過程,及佛教本土化的涵義。 4. 中國「五常」說的由來,及其合理性 、 與「五戒」的配當性。 5. 結語:《大經》「 五惡」段文的分別勸諭,如何與五戒或五常配對。 以下即分題引據而討論之   一、五惡與五戒 隋 . 淨影寺慧遠大師 《無量壽經. 義疏》卷六 云: 五戒所防,殺 . 盜 . 邪淫 . 妄語 . 飲酒,是其五惡。造此五惡,於現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難,名為五痛;……於未來世,三途受報,說為五燒。……所謂五戒,翻 ( 反 ) 前五惡;獲其福者,由持五戒,於現在世,身安無苦,翻 ( 反 ) 前五痛;度世長壽泥洹道者,後生彌陀,終得涅槃,翻 ( 反 ) 上五燒。 釋璟興 《 無量壽經. 連義. 述文. 贊 》亦云: 有說五惡為因,痛燒為果,即五戒所防。……殺 . 盜 . 邪婬 . 妄語 . 飲酒 . 是其五惡;五痛華報,現閉王法,身遭厄難,名為五痛;三途果報,名為五燒。不爾,便違「世有常道,王法牢獄」等諸文故。 隋唐以來,佛教高僧以「五善」為「防五惡」的戒,持「五戒」或可免於現世五痛 ( 王法牢獄 ) 、來世五燒 ( 三途惡報 ) 之眾苦。 或 云 「五善」與「五戒」有寬狹之別:五善攝「加行、根本、後起」 [1] 諸不善法。 《優婆塞戒經》 卷六: 有五善法圍繞是戒,常得增長,如恒河水。何等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慇重邪見,心無疑網,則具正念;